非主流的声音

虽然中国总理温家宝说:“我们有足够事实证明,这起事件是由达赖集团有组织、有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起来的。”,可是关于西藏暴乱问题的主要原因以及接着发生的中国人民示威活动,一些中国评论家则表达不同的观点。

香港评论家梁文道在谈论西藏文章系列之《期待真正的多民族国家》一文中提到,1998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曾公开对来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说过这样的话:“我去年访美的时候,也包括到欧洲的一些国家,我发现许多人教育水平很高,知识水平都很高,可是他们还是很相信喇嘛教的教育。”

梁文道对江泽民的谈话感到震惊,他写道:“无论从任何标准来看,这都是番令人震惊的言论。一位国家元首怎能如此公开侮辱国内一支主要少数民族的信仰呢?……如果连整个国家的领导人也是如此,其余更是思过半矣。”

梁文道的看法,在最近西藏的暴乱中,足以解释一些中国高官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蔑视达赖喇嘛在喇嘛教徒心中的地位。

中国公安部长孟建柱进入西藏视察后曾经说过:“达赖不配做一个佛教徒。”(梁文道认为,这无异于对着一群天主教徒指斥教宗不配当天主教徒),而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说:“达赖是一只披着袈裟的豺狼、人面兽心的恶魔。”(英国《泰晤士报》把这句话翻译成“a wolf wrapped in a habit, a monster with human face and the heart of an animal”)

一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得奖主竟然遭受国家高官如此粗暴辱骂(仿佛又回到阶级斗争年代的批判话语),相信这也是一项令人为之侧目的“纪录”。

上个星期六,中国至少5个城市出现反法国示威,多间法国家乐福超市门口出现数以千计的人群示威抗议,甚至有数十辆大卡车停放在一间超市门口,阻止市民进入购物。中国新华社以“真情可嘉,理性不足”来形容这次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这个“八字真言”,对我们来说,平淡无奇,可是中国民众懂得解读其中涵义,所以一般相信示威行动会持续一阵子。

关于中国民众的情绪与态度,中国年轻评论家许知远在《西藏宣传战的背后》一文中,有贴切的书写:“……长期以来,公众情绪就像政府的道具。当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紧张时,民族主义情绪就变成北京的一张牌,平时不可能获准的大规模街头游行出现了。但街头上的人群,与其说被一种真实的民族意识所吸引,不如说是一种被长期压抑的情绪的释放——他们渴望公共生活,却没有表达手段,此刻的游行,即有趣又安全。”

中国政府的民族主义的牌子,已经不露痕迹地打向海外。中国官方媒体在报导全球的反法国、反美国、反CNN等示威活动时,动辄使用“全球华人”字眼,这已经令许多不是中国国籍的华人有被硬贴上标签的感觉。其实中国官方媒体应该使用“全球中国人民”,避免把全球华人拉进不相干的相互指责与谩骂。

中国《南方都市报》刊登新闻从业员长平的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提供一个与官方媒体有别的看法,结果引来两方中国网民的骂战。这也说明在中国也有一大群人愿意知道与理解,另一种非主流的声音,如梁文道与许知远书写关于西藏的文章,以便深入了解另一方的说法,作为衡量事件发生的基本要求。

(2008年4月)

延伸阅读:
梁文道的文章《期待真正的多民族国家》
http://www.ukchinese.com/www/2/2008-04/436.html

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报导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责骂达赖喇嘛的新闻
http://www.timesonline.co.uk/tol/news/world/asia/article3581310.ece

许知远的文章《西藏宣传战的背后》
http://www.newcenturynews.com/Article/gd/200804/20080415100426.html

长平的文章《西藏真相与民族主义情绪》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18387

本地时事评论员杨邦尼的文章《西藏事件与媒体诠释》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5398

郑丁贤的文章《中国人,何必发怒!》

http://opinions.sinchew-i.com/node/5429

欧宗敏的文章《两代华人的认同冲突》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8/04/17/34.html

欧宗敏的文章《华人与中国人》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8/05/01/41.html

欧宗敏的文章《摒弃华侨思维》
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08/05/08/27.html

司法的价值指标

上个星期举行的2008 年大马法官大会,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拿督阿都哈密揭露,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书面判词是“剪贴”的“杰作”,更离谱的是“有些时候,判词甚至转载整个律师楼的信头、律师楼伙伴和助手的名单,以及律师楼的电话号码。”

除此之外,他也揭露,我国的法官还运用有许多非法的行为来书写判词,例如靠研究员起草及撰写、帮忙其他法官代写、要其他法官帮忙代写等。堂堂德高望重的法官,他们的作弊行为,和一些品行恶劣的学生,不相上下。

其实这已经不是法院官员第一次面对行政丑闻。

去年九月,有则报导揭露,在过去28年,逾1千名囚犯基于地庭法官和推事庭推事没有提呈书面判词,导致高庭无法聆审这些上诉案。这些无判词案中,包括至少100宗判处死刑的案件,无形中造成这些囚犯在死囚监房内受尽无法上诉以及无期等待的煎熬。

针对法官与推事没有提呈书面判词的事件,当时的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敦阿末法鲁斯表示将研究国家宪法和法律,才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对付涉及的推事及法官。当然,过后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典型马来西亚式的处理事件方式)

现在,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拿督阿都哈密面对这些不负责任的法官,他怎么说呢?

他表示,每一位法官应该对能够撰写判词感到光荣,“我不明白为什么法官不能自豪的交出他们的杰作。”

这两位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一位使用“研究法”,要先研究国家宪法和法律,才作惩罚的决定;一位使用“劝导法”,要法官感觉撰写判词是光宗耀祖之举。这两位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面对这些渎职的下属(也是法官哦),前者似乎告诉民众,无法可施;后者似乎让下属任其自流,如良心发现就见好就收。

这两位联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的说辞与解释,听在民众的耳里相当刺耳,充满官腔、耍太极、姑息养奸的味道。

与其说我国司法界罄竹难书,倒不如说是司法界遭受无能、胆怯的人为因素的践踏。

1988年的司法危机事件,我国司法界的威信与独立受到严重侵蚀,可以说是我国司法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我国司法运作受到政治公然操控,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问题是几时我国的司法界才有勇气说“不”吗?

司法是社会的公正、独立、威信、守法的价值指标。如果这个价值指标摇摆不定,国家也会随着飘摇不定,而人民又如何感到踏实呢?

(2008年4月17日)

义山●清明●历史


图片说明:“民俗祭”演出现场。杨雨兴的装置艺术、张吉安的行为艺术、余家和与王美玉的配乐,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温永庆拍摄)

上个星期天早上,我前往峇都眼冬的联合福建公冢的百年亭,出席一项以清明为主题的活动——“民俗祭”。

清明时节,选择在华人义山的火化场前面的大亭子举办有关清明的活动,对艺术、文化工作者而言,的确有天时地利的优势,周围环境的建筑与气氛,无形中加强节目的呈现效果。

义山,或者公冢,对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禁忌、避讳的地方,有那种无时无刻会“冲到”、“煞到”的恐惧心理,因此除了清明之外,几乎没有人吃饱没事做,前往义山走走看看的。

其实华人义山是古迹,它属于纪念物的范畴,与纪念碑、墓园等一样重要。对历史研究者来说,坟墓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范围,通过历史人物的坟墓状况,可以印证他生前的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

前阵子,陈耀威带领我和来自台湾的高丽珍老师前往辜礼欢与郑景贵的坟墓参观。

1786年,莱特登陆槟榔屿,辜礼欢从吉打的瓜拉武拉来槟,并赠送一张渔网予莱特。这位华人甲必丹从此落户槟城并成为富豪,他的后代人才辈出,曾孙辜鸿铭更是享誉国际的响当当人物。辜礼欢的坟墓坐落在峇都兰樟福建第一公冢,我们走过大约30尺的野草丛生地带,才有机会参观已有180年历史的墓地。

甲必丹郑锦贵的坟墓(白云山广汀第四公冢),距离我的祖父与叔公的坟墓不远。三十年来,每逢清明我前往扫墓,都会经过郑锦贵的坟墓(它坐落在一排房子的后面,有果树与丛林遮掩,不易发现),可是却不知道他的墓园占地如此宽阔。陈耀威告诉我们,这位清朝二品官的墓园,原本占地13依格,是上个世纪初,全马最大、最特殊的华人坟墓。

我曾经在宴会上与民间学者张少宽同桌,有幸聆听他讲述,从1970年代开始做田野调查研究与华文碑铭收集工作,在义山的坟墓间穿梭并作记录时,偶尔巧遇的灵异事件。他讲述得几个亲身体验的怪异事件,让我这位从小就在坟墓旁玩耍长大的人,也觉得不可思议。

我家住在四方园,那里有邱四方的坟墓。我和邻居的孩子,从小就在坟墓旁跳上跳下,玩起各式各样游戏,坟墓对我们来说,像一个庞大的玩具,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鬼魅,或者要避讳的事。多年来也没有一个孩子有“冲到”、“煞到”的经历,大家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长大成人。

“民俗祭”的活动里,有道士音乐的演出,充满敲打乐的特殊热闹味道;有陈耀威讲述福建公冢的历史由来,让大家对本土历史多一层理解;有郑锦华讲解清明的民俗历史,唤起大家对于清明与寒食节的认识;有余家和、王美玉和恒毅中学华乐团的华乐演出,中华音乐在百年亭里回荡;有杨雨兴的装置艺术、张吉安的行为艺术,以新颖的方式演绎清明的内涵与意义。

有了许多民众的参与,大家在清明时节,一起打开另一道门,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与体验,义山与清明的历史意义。


图片说明:“民俗祭”。(温永庆拍摄)

(2008年4月10日)

买书大丰收

像我们这样有阅读习惯的人,看见路旁的灯柱上,挂着大众书局大减价折扣高达90%的广告布条,心里难免心花怒放,纷纷四处敬告知交,不要错过大好机会。

近几年来,大众书局的年度大减价促销盛会,吸引众多人群前往选购书籍,而是项盛会似乎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年度一家人购书活动。

我曾经在专栏里写过,有关我国阅读习惯低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弱民穷,人民消费不起属于舶来品的中英文书籍(几乎占据90%市场)。我曾经以美国与台湾的国民收入与当地新书售价作比较,发现我国人民的新书购买能力,应该是每本介于8零吉至12零吉之间。

由此看来,在书籍大减价活动中,以我们的书籍消费能力而言,只有折扣90%才是真正的大减价,折扣70%属于“新书的价格”,折扣50%尚需要考虑(以台湾一些知名出版社的书籍售价为标准)

我在现场遇见一位朋友,她在折扣70%之处,指着满桌子的书籍,询问我哪些书较值得购买。我二话不说,马上带她前往折扣90%之处,告诉她,把你觉得适合的书先全部放进篮子里,过后才到旁边慢慢筛选,再把不要的书籍放回原位,然后才去折扣70%50%之处挑选。

这种大减价时的买书方法,与购买其他大减价物品没两样,掌握的方法是:眼光快速浏览,看到可以考虑的目标,先下手为强。我是多次陪太太在女装部大减价时,站在一旁,观察一大群娘子军,如何从一大堆衣服中,快速地挑选出适合自己款式的衣服,所悟出的快速选购方法。后来,终于在书店大减价时,派上用场。

我在大减价的第一天便前往选购,午餐之前,付账的人群尚不多(也许多数还在选购吧),之后四个收银处就出现四道长长的付账人龙。许多人等得不耐烦,只好把书籍放在一旁后不高兴地离开。我也痴痴地等了接近一个小时才付账(我的朋友等了接近一个半小时),而我在排队时,前面不到十人。

其实类似的排长龙付账问题,已经出现好几年了,往往都是在开始的那个周末。虽然顾客购买的书籍数量庞大(我看见有人买了四个篮子的书籍,付账七百零吉),可是这并非唯一导致顾客痴痴等待付账的原因。收钱的各项程序及流程需要改进,以增加效率,例如收银机系统(每本书扫描后还要按折扣)、书籍资料系统(有些书籍要另开售货单)、员工熟练度(工读生不熟悉程序)与工作态度(有些友族员工慢条斯理地工作)等。

后来,我计算一下,总共花费七十五零吉左右,购买了二十本书,全部都是打一折的,最高价是六零吉四十仙(林博文著,《跨世纪第一夫人——宋美龄》,时报文化出版),最低价则是两零吉五十仙(吴若权著,《冲出人生好业绩——做自己的行销顾问》,先觉出版),平均每本不超过四零吉,可谓大丰收呵。

(2008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