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佔優勢的迷思


日前有报道指出,槟城已经不再是华裔人口占多数的州属,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显示,马来裔人口首次超越华裔人口,超出人数约1万8千人。目前华裔人口占槟城总人口(1百60万人)的40.9%,而马来裔却占了42%。

我国华裔人口逐年下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新闻,去年就有报道指出,到了2035年,我国人口将增加至约4千万,马来裔人口将占了72.1%,而华裔人口约18.6%。根据调查显示,我国人口增长率是1.72% ,而未来10年,马来人口的增长率是1.98%,华人则是0.73%。

虽然我国华裔人口的增长率是0.73%,可是与华人为主的香港和台湾比较,我们的情况还算不错。因为香港和台湾的人口增长率分别是0.5%和0.23%,所以近来台湾政府正在积极提倡多生育,甚至斥资100万新台币征求“听了就会想生”的口号。

有时候根本不需要多做调查,就可略知道华裔生育率偏低的事实与原因。目前在我国华校,每个班级的独生子女人数几乎是每年上升的。我国华裔家庭的平均人口也是逐年滑落,三人家庭在不久的未来将成为主流。华裔家庭减少生育的主要原因是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过大,多养一个孩子只是多一双筷子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其实并非只有华裔家庭感觉养育子女的经济压力,马来裔与印裔家庭,尤其是城市居民,也有同样感受。

一些华社人士对于华裔人口逐年减少的问题,往往显得逾常焦虑。他们担心的原因有2大项,一是文化流失,二是权益流失。

在文化流失方面,有人认为,由于人数逐渐减少,华人将会成为我国的少数民族(例如18.6%),人数少将处于劣势,中华文化将无法面对强势文化的各种挑战,最终将被其他民族同化(以泰国与印尼为例子)

至于权益流失方面,有人认为,由于人数逐渐减少,华人在政治方面将处于不利状况,因为华人在每个选区的比例减少,也造成华人为主的选区大幅度减少,所以在选举时就会吃亏,因此华人的权益将受到严重侵蚀。

我国独立至今,种族主义的思维横行多年,某些华社人士的观点与想法难免深受影响,还是习惯以种族、肤色的角度思考问题。种族主义的特点是只为自己的族群谋求最大的利益,并以捍卫民族的权益为优先,而往往具有庞大人口的民族,最为乐意以民族主义作为政治与权利的斗争。

21世纪的今天,民族主义已经不再是世界潮流。虽然尚有一些国家领袖仍然利用民族主义来赢取人民的支持,可是实行民主议会的国家,已经纷纷摒弃民族主义,开始奉行自由、公平、人权的普世价值作为施政原则。

华裔人口逐年减少是事实,槟城不再是以华人占多数的州属也是事实,可是要求华人多生育更是不可能成功的事实。我们要争取的不是要华裔妇女多生孩子,而是一个奉行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思维/生活/政治空间。

唯有一个奉行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政权,人民的权益(不是民族的权益而已)才能获得保障。308政治海啸后,我国的政治空间已经不再是铁板一块,我国政治人物也清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们应该要有准备回答人民的提问:“如果来自人口只占12%的奥巴马,能当选美国总统,为什么我们不能?”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5月14日)

Wong Chun Wai : Where have all the Chinese gone?

開一張公平的支票


乌雪国会议席补选成绩揭晓,国阵赢了308以来第10场补选的第3场胜利,而位于叻思新村的叻思华小董家教成员,终于松了一口气。

上星期首相纳吉移交300万令吉给叻思华小董事长黄泽桂,后者领取支票后,笑得合不拢嘴的照片,登上多份报章的封面版。

华社都明白,这个笑得合不拢嘴的欢乐脸庞背后,背负着多少年痴痴等待又等待的无奈与辛酸。他眼看着学校建筑过于陈旧,无法维修,又面对白蚁侵蚀问题,300余名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可是建校的资金尚无着落,如果不是这场补选恰好来到,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

纳吉兑现承诺,移交300万令吉拨款,魏家祥赞扬首相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其实他更应该以首相为榜样,教导黄燕燕同志,什么是一诺千金,让她“明”白守信的美“德”。

魏家祥大力赞扬首相守信的美德,也是无可厚非的。乌雪国会议席补选,民联获得的华裔选票比上届大选增加,由原本约63%增加至近72%,显示华裔对国阵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也凸现马华在华社及国阵的地位大幅度下降的危机。

华社对于华小历年来面对的种种问题,是相当清楚的,几乎所有的问题主因都是人为的偏差。在第九大马计划下,小学教育拨款总数是48亿零吉。华小获得拨款是小学教育拨款总数的3.6%,可是华小学生人数却占全国小学生总人数的21.2%。华小拨款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相差太大是华小长年以来“钱不够用”的主要原因。

马华常年以在内阁为华社争取权益为荣,从华小拨款、搬迁华小,到协助优秀生申请政府奖学金等,类似“通过特定管道”的争取方法,几十年来似乎无往不利,也被认定为一种最有效的“互惠互利”做法。

一场308政治海啸冲破了这一种所谓“争取权益”、“互惠互利”的政治手法。华裔选民用选票告诉马华与国阵,这些所谓的权益根本就是华社在宪法下所赋予的,本来就应当享有,而不需依靠马华或民政来争取。

两年后,经历10场补选,马华发现华裔选票不但没有回流,反而有更多流失的现象。马华高层认为他们在乌雪补选中做了很多事情,但仍然得不到华裔选民支持,这是值得深思并检讨的问题。

其实,马华应该知道问题的主因,从前的那套所谓“争取权益”、“互惠互利”的政治手法,已经落伍及过时了。所以,尽管马华口口声声要深思与检讨,华社早已看透他们在国阵里仰人鼻息的窘态,也清楚他们所能扮演的角色,自然不会对他们有所期待。

除了华小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与刁难之外,淡小和教会学校也面对同样的问题。日前槟州政府拨款协助州内各源流学校,多间淡小和教会学校也榜上有名,后来经过媒体的报道,华社才知道原来华小走在不公平的崎岖路上,并不孤单。

虽然一张300万令吉的支票,足于让叻思华小乐开怀,可是纳吉应该知道,这不是解决华小问题的做法。纳吉要推行“一个马来西亚”理念,就从这里开始,先开一张公平的支票,让全国所有学校都可以兑现建校与发展基金吧。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專欄(2010年5月7日)


513的聯想(直面歷史,終結夢魘)


39年前的这个星期,我国曾经发生种族冲突 “513” 悲剧。对目前我国的国民来说,几乎65%的人民没有经历这场灾难(根据统计,我国大约55%人口在24岁以下),只有50岁以上的人民才有深刻印象。

我对“513”的最初经验是在小学时候。那时我们每个星期都可以前往学校图书馆借书,而我在那里找到一本书,书名好像是《513悲剧》之类的,印象中里面是各种报导的文章。翻看时,隐隐约约知道是这么一回事,后来我把书借回家,并向妈妈询问,她才告诉我发生的事件,不过她有点纳闷:这么小学图书馆会有这类书籍。

上个星期,我在报章上读到好几篇有关“513”的报导及文章,大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与个人经验,谈起39年前的一场灾难。

有一位新闻从业员的经历蛮奇特的,事件发生时,他才8岁,居住在槟城亚依淡的甘榜马来由,那里是三大民族居住的地区。“513”发生时,他们一家6口并没离开,那段时间他们还向经过门口的马来邻居互相打招呼,宛如平常一样,后来事实证明,那里是槟岛最安全地区之一,尤其是对华人来说。

当然,也有许多人的经历是恐怖的。有一位欧印混血的新闻从业员正在看电影,忽然影片中断,一群暴徒手持武器要冲入戏院,观众四处乱逃,后来那群暴徒表明只对付一个种族,他则得以逃出鬼门关。他也知道当他离开后,那里肯定有许多人惨遭不幸。

根据官方的报告,“513”暴乱的死亡人数不超过200人,不过一般相信数目应该介于800至1000人。

虽然“513”已经过去30年了,可是在许多上了年纪人士的脑海里,它仿佛是梦魇,只要一点风吹草动,那种刻骨铭心的恐惧,几乎会让头皮发麻。两个月前,全国大选刚刚结束,一些不安的情绪在弥漫整个空间,许多谣言通过简讯四处散发,听多了竟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当槟城光大有数百人围聚叫叫嚷嚷,做一些抗议的活动时,许多年长一辈的人士,马上联想39年前的惊骇往事,囤积干粮和少出门,成为他们最关注的两件大事。

“513”悲剧是如何发生的?

有历史学者认为,关于“513”悲剧,最常见的误解是以为只有一个原因导致惨剧发生,其实是应该有多个原因,或者从多个角度去探讨的。

去年柯嘉逊博士出版的著作《513——1969年大马种族暴乱之解密文件》 ,该书观点另辟蹊径,从政治斗争的角度切入,不同于之前一般较注重种族之间自发纠纷的观点。他认为,该项惨剧是一些失意政客的斗争方式,他们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手段挑起、煽动种族之间的不和谐,让国家、社会发生动乱,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类似失意政客的斗争方式,李光耀在其回忆录里曾多次提起。

39年过去了,时间会冲淡,或者改变许多看法与思维。今年3月8日的政治海啸,确实把种族主义的政治冲破了一个大洞,让许许多多的不同声音,纷纷发出声响,包括对“513”的讨论,以及寻找事件的更多真相。

其实,在“513”期间,许多感人的事件也频频发生,马来人保护华人、华人帮忙马来人,两个种族互相协助,共同抵制暴民的残酷无情。人性的光辉,在恶劣的情况下,显得更光亮、耀眼。

“513”是我国历史的一个污点,它犹如人性的黑暗面,唯有认识及清楚它带来的痛苦与残酷,我们才能更自信地跨越、超越它。“513”不应该还是一个忌讳课题,更不应该成为一些政客吓唬人民的伎俩。我们这一代人应该用积极、理解与宽容的态度看待它、讨论它,然后为它画上休止符。

(原文刊登于光华日报“岛城启示录”专栏2008年5月16日)

常識不足,敗事有餘




常识不足,败事有余
——梁文道的《常识》

有观赏凤凰卫视的朋友,对梁文道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梁文道的口才与思维了得,对于时事、政治、书籍等课题与评论,他都能侃侃而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我曾经出席他的讲座,他的演讲风采与电视上一样,对演讲主题,做深入浅出的解释,以及条理分明的叙述,看似深奥的题目,经过他的一番演说,观众都可以清楚来龙去脉,由此可见他的解说与分析能力。

除了口才了得之外,梁文道也是香港评论界的一枝健笔,本地报章也经常刊登他的文章,因此大家也能时时拜读他的观点与文采。近年来,他在中国的文名鹊起,也让中国人见识来自香港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同之处。

去年他在中国出版的时事评论集《常识》,曾经荣获中国大陆2009年10大好书,而在销售量方面也创下佳绩,出版3个月内成功买出18万本,可说是叫好又叫座。

《常识》的大多数文章是针对近年中国的各种热门话题(三鹿牌毒奶粉、奥运造假事件、地震校舍倒塌、反日情绪高昂等),所作出的评论与分析,而文章发表的报刊也以中国大陆为主(例如言论较开放的《南方都市报》),同时也收录其他刊登于香港杂志与网络的文章。

本书在编辑过程中作了一些编排,正如书内“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所言,文章题目作了更改,例如“反华传媒:西方传媒不是铁板一块”的原题为“西方传媒持有什么偏见”、“正面形象:政府形象不能只靠计划”的原题为“也谈造假:计划形象的贫困”、“大局:“大局”究竟是什么”的原题为“历史?还是大局”等,凸现话题/课题的重要,也通过文章题目的重新设定,让在香港生活背景的梁文道更贴切地展现完全不同的看法。但是有关看法在他眼里只是“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乃因此为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当河南煤矿工人被救出时,他对着镜头直喊:“感谢党中央!感谢国务院!感谢河南省政府!感谢全国人民!”,梁文道写道:“从我这个未经训练的香港人的角度看来,这句话简直完全违反了人性的常理。”

当湖北亿万富翁王元山宣布:“有生之年,我要将过亿的全部家产无偿捐献给政府”,梁文道写道:“这真是个大笑话,可笑的不是王先生感人的热诚,而是富商不捐钱给民间慈善机构反而要把钱交给全世界外汇储备最高的政府!”

以上是书中的两个例子,正如梁文道所说的“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不过在中国,类似的论点倒是具有相当的冲击力,而从《常识》在中国的畅销程度看来,梁文道认为的“再普通不过的常识”,算是相当新颖,而且受欢迎。

对我国读者而言,《常识》也是值得一看的时事评论书。书中的文章如〈口音:“港台腔”错在那里〉、〈老师:一种基础的职业〉、〈大学:宽容是大学的本质〉、〈缅甸比丘为什么要上街〉、〈奥巴马与美国梦的实现〉等所提出的观点,也可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与深思。

我国社会的种种光怪陆离现象,仔细一想,问题的出现,那也不正是梁文道所指的“常识稀缺”吗?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書訊”(2010年5月2日)

經營小吃新思維


日前与友人剑飞一起接受杂志访问,谈论有关槟城小吃的味道、风味、特色与历史。这次访问难得有机会,让我们回想小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也让我们发觉小吃多年来的变化(味道、佐料),更让我们思考小吃目前与将来面对的种种问题。

剑飞的家族有几代人靠售卖云吞面为生,咖啡店也曾经是我和太太两个家族的谋生之地(你猜对了,我们是海南人),可是到了剑飞和我这一代,像许多小吃、咖啡店经营者的后代一样,不再也不懂“洗手做羹汤”,只得花钱品尝传统好味道。

传统小吃的好味道,现在也不容易找到,因为少人要继承父业,所以好味道就消失了。虽然目前有些小吃是两、三代人在经营,可是那毕竟是少数,多数小贩都不想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这也是好味道无法传承的主要原因。

我常常听闻老一辈小贩讲述谋生的种种困难,包括面对顾客、咖啡店东主、同行、执法单位、收入不定、工作忙碌等,语调中时时显露自己“不识字”的宿命,仿佛只要当年多读一些书,就能找份工作,不需要当小贩。在他们心中,经营小吃好像不是有体面的生意似的。当我赞赏他们的小吃味道好时,他们会显露腼腆的笑容,不过当我问起是否会让孩子接手生意,他们会笑容满脸回答,孩子大专毕业,目前在企业上班,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今天的小贩,面对的种种问题依然不少,但是与先辈比较,他们则幸运多了。今天的小贩,能够以精湛厨艺和美味食物,赢得顾客的赞赏与媒体的宣传(报章与电视),除了高朋满座、生意火红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从顾客赞赏与媒体宣传的回馈中,获得了肯定与荣耀(档口贴着报道剪报)。有了肯定与荣耀,他们也许会对一碗面或一盘粿条的定义改观,它不再只是填饱肚子的食物而已,它是传统的好味道,值得传承。

能够传承传统的好味道是槟城小吃的优势及品牌,可惜的是有些小贩还是没有看到这一点。有在雪隆一带享用小吃的朋友,一定有吃过由外劳烹调的小吃,大多数的味道如何,大家心里有数。槟城小贩不该学习这种经营方式,因为那是短视、自挖坟墓的做法,雪隆小吃无法与槟城相比,人的问题是主要原因之一。

经营小吃是一种生意,所以小贩要有做生意的思维与做法。我曾在《注重精益求精》一文中提到,一般家庭式餐饮业者以为食物的美味可口是赢得顾客欢心的唯一方法,这时错误的迷思。“除了食物美味可口,价格合理(有超值感觉)、服务周到(有贴心感觉)、气氛良好(有舒适的感觉)是另外三项与食物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因素(顾客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经常观赏台湾电视节目《一步一脚印,发现新台湾》,该节目常常有访问台湾著名小吃经营者,他们对食物的研究与创新精神,对工作的打拼心态,以及对传承好味道的决心,常常令人感动。槟城有一些著名的小贩,从街边的小档口做起,到后来开店做生意,成为一间糖水或粿条汤或鸡饭专卖店,这些都是小贩思维提升及生意转型的成功例子。

槟城小吃是代表性美食,也是槟城的品牌之一,以独特风味与口味享誉国际,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这一代的小吃经营者,必须要有新思维与做法以及坚持传统味道的决心,唯有这样,槟城小吃的优势才能继续领先。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專欄(2010年4月30 日)


注重精益求精

作者:欧宗敏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報“島城紀事”專欄(2007年6月14 日)

据说到马六甲不品尝鸡饭粒,就像到槟城不品尝叻沙一样,有种入宝山空手回的失落。

这家鸡饭粒专卖店不在旅游区,不过生意依然红火,听说顾客多是当地人,而墙壁贴满关于店家的新闻报导也显现它的远近闻名。这里鸡肉、鸡饭粒、黑豆汤的味道还可以(因为我是海南人,所以对鸡肉、鸡饭有要求),服务还算周到,因此生意不错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当我去趟厕所,发现里面有个供盛水用的蓝色大水桶,竟然是把那种盛装液体(可能是酱油)工业用大桶切开顶部改装而成的。我搞不清楚是什么心态,是废物利用?还是节省成性?

坦白说店家的生意已经赚钱,可是为何不在厕所装置有喷嘴的钢制软管,以方便顾客冲水呢?

几年前我曾经在小镇的一间餐馆品尝驰名螃蟹海鲜粥。该餐馆位于小镇的大路旁边,傍晚时分,顾客很快把桌椅坐满了。

我们一坐下,我就发觉桌子不平稳,只得折纸塞入桌脚顶平它。后来发现不是地上凹凸不平,而是桌脚根部已遭侵蚀损坏。我也发觉有好几张椅子是用塑胶绳子(几种不同颜色)捆绑着椅脚,我有点担心顾客会不会在海鲜粥没吃完就跌个四脚朝天(幸亏当晚没有发生人命关天的事件)

其实该餐馆凭一个晚上的收入,应该足够更换所有的陈旧桌椅吧,可是为何店家不怎么做呢?
类似状况是许多餐饮业(尤其是家庭式)经常面对却不自知的。

我想,有两个原因可以解释类似状况。

第一是依旧秉持传统家庭主妇持家的思维来经营生意。

所谓传统家庭主妇持家的思维是注重廉宜、节省(补丁、补漏还能用),不看重实用、美观(崭新的都是浪费钱),或者不注重开源(少想如何扩充生意),只看重节流(多想如何节省成本)。上面提到那家依然使用一些陈旧不堪桌椅的餐馆是典型例子。

其次是较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

通常一家餐馆能够从众多同行之中脱颖而出,闯出一个春天来,往往依靠的就是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曾经在专栏里提起,日本人一走进本地日本餐馆,目光浏览四周一遍,大略知道这间餐馆是不是由日本人经营,他们是从细节上看出来的(整齐、干净与卫生是重点要求)。注重细节就是精益求精的展现,而注重细节的业者是不会把工业用大桶改装当盛水水桶使用的。

许多餐饮业经营者往往以为食物的美味可口是赢得顾客欢心的唯一方法,其实不然。除了食物美味可口,价格合理(有超值感觉)、服务周到(有贴心感觉)、气氛良好(有舒适的感觉)是另外三项与食物有同等重要地位的因素(顾客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三项因素与食物美味可口一样,必须摒弃传统家庭主妇持家的思维来处理事情,应该加强精益求精的精神,方能把各方面的细节做好。

上面举例的两家餐馆,虽然目前客似云来,可是“霎那光辉并不代表永恒”。如果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一旦出现竞争对手可能就陷入门前冷落车马稀。



違規小販將面對陣痛


槟城的槟岛与威省市政局将在下个月开始严厉对付违法的小贩,行动包括拆除及发出传票给违规的小贩与摊位。与此同时,饮食店的卫生情况也将受到严厉监督,当局将继续进行饮食店等级评估,如果被列入D等级,有关饮食店将被训令关闭直到卫生状况达到符合的卫生水平为止。

槟城要继续保持美食天堂的荣誉,州政府就不得不大力整顿违规的小贩与饮食店,以确保他们遵守卫生条例,保持环境卫生与妥善处理厨余;遵守营业规则,不妨碍公共地方与交通。当然,我们也可以预料当局将面对的阻力(小贩,政治人物),但是这个存在多年,没有妥善解决的大问题,是时候面对彻底的大改变了。

虽然槟城享有美食天堂的荣誉,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可是单单依靠美味的食物是不能永远保持优势的(这是许多小贩的迷思)。槟城的游客,以城市人占大多数,尤其是来自文明的城市。饮食店周围环境的卫生、舒适与优质的服务态度,也是城市人在选着用餐时考虑的条件之一。

除了城市游客之外,不要忘了槟城也是一个城市。30岁以下的年轻一代都是受过文明社会洗礼的,他们自小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因此对于卫生与清洁的要求,是许多年长一辈无法想象的。

曾经有个小朋友尿急要上厕所,可是他觉得厕所肮脏,不肯进去。妈妈走进厕所一看,发现里面干净,也没有臭味,后来才知道,没有铺上地砖的洋灰地面,小朋友觉得“地上黑黑的,看起来很肮脏”。这也难怪他,城市小孩不曾看过没有铺上地砖的厕所是必然的。

从有效改善环境卫生方面来看,饮食店、咖啡店与小贩的厨余处理是必须严厉依法执行。水沟不是垃圾桶的观念,至今还得积极宣传(外劳员工的卫生意识偏低)。如果饮食店不有效处理厨余,周围的水沟,一旦堵塞,炎热天则散发臭味,下雨天则垃圾污水四处漂流,令人避之则吉。

我曾经与友人在饮食店门口,目睹水沟上面漂浮的五颜六色污渍,几个朋友互相对望一眼,终于一起转身离开。饮食店的经营者可能会认为门口的水沟清洁与否,不关我的事,可是肮脏的水沟足于让未进门的顾客,倒足胃口,食欲尽失。

我曾经在《肮脏吃,肮脏大?》一文中提到,“许多人常用“肮脏吃,肮脏大”来显示身体对不卫生食物的适应能力。这个观念似乎用错在对象身上,其实那是指畜牲对饲料的适应能力,不是人类对不卫生食物的免疫能力。食物与进食环境的卫生标准是评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之一。”

除了卫生问题之外,妨碍交通顺畅与影响社区安宁也是违规小贩与小贩中心经常带给社会和民众的难题,尤其是住宅区和交通堵塞区。重新安置小贩是州政府将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不过当局还是必须精心规划、坚持执行,不然的话,槟城未来的整体市容、文明与现代化标准,将受到严厉的考验。

违规小贩、饮食店、小贩中心是槟城的老问题,多年以来都没有解决(不是不能解决)。之前的主政者,面对类似问题,往往采取避重就轻,或者雷声大雨点小的执法行动,因为投鼠忌器,不敢得罪某些强势政党的选区或势力,深怕挑起所谓种族课题,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就以放任的态度,换取明哲保身的政治安全。

今时不同往日,州政府终于要开始行动,积极处理违规小贩、饮食店、小贩中心问题,过程会出现种种阵痛,但是为了迈向更清洁、舒适、文明、现代化的社会,这一大步是必须迈开的。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4月23日)


肮脏吃,肮脏大?

作者:欧宗敏

原文刊登于光明日報“島城紀事”專欄(2007年5月3日)

槟城小食美味可口、价钱大众化,所以不只是槟城人喜欢享用,来自全国各地游客也对具有槟城风味的小食,赞不绝口。槟城是国际知名旅游胜地,外国游客数目也不少,可是在众多小贩中心或者咖啡店里,外国人(包括日本人)身影却不多见,难道他们不能接受槟城风味的小食?其实不然,他们对于用餐地点的卫生环境及食物清洁非常有意见。关于这点,常常与外国人交往的朋友应该有体会。

曾经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件事,槟城有为数不少的日本餐馆,如果是日本人走进去,目光浏览里面摆设与布置,他们大略知道这间餐馆是不是由日本人经营的。我以为只是从餐馆的设计装潢、摆设布置是否具有日本风味作为评定标准,原来不只如此,朋友告诉我,日本人注重细节,所以整齐、干净与卫生是重点要求。

作为槟岛人,大家都有驱车过海去品尝海鲜的经验。我曾经舟车劳顿前往一家生意红火的海鲜餐馆用餐,虽然桌面经过清理,可是还相当“油亮”,因此要求服务员再抹一遍,过后我再用纸巾抹桌面,五六张纸巾都是灰黄色油渍,朋友看了笑笑摇头。我还没告诉他,如果去趟厕所回来,他肯定没胃口。

没胃口的事还蛮多的。例如与友人走进餐馆时,发觉地上的油渍几乎可以让人滑行了,虽然咖喱味道香浓诱人,可是友人还是坚持离开。例如还未进入咖啡店,只见地上有一大盆装有等待清洗的碗盘筷子汤匙,还有剩余食物与汤汁,再加上满地油腻积水,这些“奇景”足以让你止步了。例如许多路旁的露天环境是以清凉取胜,可是路旁水沟往往会传来阵阵腐臭味,奇异的是许多食客似乎是充鼻不闻(患有感冒?),继续埋头狼吞虎咽,享受“古早味”的街边小食。

许多人常用“肮脏吃,肮脏大”来显示身体对不卫生食物的适应能力。这个观念似乎用错在对象身上,其实那是指畜牲对饲料的适应能力,不是人类对不卫生食物的免疫能力。食物与进食环境的卫生标准是评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之一。

当然,厕所的卫生也是评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之一。过去十年,几乎每位去中国旅游的人,回来都会大谈“厕所奇遇记”,因为那儿的厕所令人产生“不安全感”,其实这种心态是五十步笑一百步,新加坡人对这里的厕所也产生极度“不安全感”。新加坡人来槟城旅行,假如他们之中有人上厕所回来,其他人就会用询问的眼神望住这位“勇士”,如果他点头,其他人则纷纷有行动,不过通常摇头的情况较多。

坦白说,我们不应该嘲讽新加坡人“怕死”,因为在城市成长的年轻一代,他们对卫生的要求也逐渐与“怕死”的新加坡人一样。我的侄女每逢学校假期都会从吉隆坡上来槟城度假,她们喜欢这里的山水,也喜欢这里的小食,不过对于在那一个小贩中心用餐,她们是有要求的。她们的要求不是美味食物(还不到懂品尝食物阶段),而是环境卫生。我的侄儿四岁大,如果厕所的地面是铺盖洋灰而非瓷砖,他会闹别扭不进去。

俗语说:“富过三代,才懂穿衣吃饭”。“懂穿衣吃饭”的年轻一代对食物及用餐环境的要求,是绝对不会苟同类似“肮脏吃,肮脏大”的说法,这一点是岛上餐饮业经营者必须牢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