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津貼、全面轉型


上个星期首相纳吉为“一个马来西亚经济大会”主持开幕时说,政府无法承担高度补贴金额,最终将取消各行业津贴,以减轻财政负担,也让能源价格符合市价的水平,而这也标志国家经济正在转型中,工商界须具备更大的竞争力。

年初贸消部宣布白糖零售价每公斤调高20仙,同时也宣布撤销面包津贴和白面包统制价格,以让白面包价格自由浮动,换句话说,消费者就必须面对日常食品上涨的问题。

虽然白糖价格只调高14%,可是如果不调高的话,政府在今年就必须承担12亿6千万令吉的白糖津贴。由于国际白糖价格已经上涨,政府原本分配给白糖的津贴7亿2千万已经不足支付。

我国政府为石油、煤气、白糖、米及一些日常需用品所提供的津贴,打从1961年开始。30年来,每年各种津贴的支出都控制在不超过政府全年开支的10%,可是2008年竟飙升30%,造成政府面对极大的财政压力。

根据财政部计算,政府提供的各种津贴数额,大约是每个国民每年8000令吉,换句话说,政府每个月津贴每个国民大约660令吉。

津贴机制在短期之内是有效协助国民在生活开支上获得减轻压力、企业在成本上具备竞争力,可是如果是长期实行的话,它将带来许多不良的后遗症,因为它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适者生存原则。

对于民众而言,津贴机制会导致滥用或浪费的情况出现。上个月槟州政府与州内华校交流,学校代表说明钱不够用的窘境,要求州政府豁免学校水费,可是被首长林冠英一口拒绝。首长拒绝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槟州水费是全国最低,其二是槟州人民的用水量全国最高。如果州政府再豁免学校水费,无形中加剧水资源的浪费。

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经济转型计划,要把我国转型为高收入国家,而在转型过程中将面对许多阻碍,其中一项就是津贴机制。前人力资源部长冯镇安建议政府在5年内逐步取消各种津贴与统制品,而汽油津贴更应该在2年内取消,让油价自由浮动。

当然在逐步取消油价津贴的当儿,政府也应该积极改善公共交通系统与设备,以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根据资料显示,吉隆坡一带的公共交通使用率,从1985年的34%降至目前的12%,造成市区每天出现严重塞车问题。

有位评论人认为,我国引进百万外劳(包括合法与非法)作为制造业的员工,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津贴”。制造业依靠廉价外劳和政府补贴的各种资源(如电费、水费)来作为低成本的竞争力,可是类似的劳力密集工业往往都是简单的装配或加工制造工业(低价值产品),这也是中等收入国家的特色,因此要迈向高收入国家,大量减少对外劳的依赖(变相的“津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做法。

我国要转型为高收入国家,势在必行,目前政府已经陆续展开各种行动,如制定最低薪金制、减少食品津贴、限制外劳入境等,希望中小企业开始转向为资本与知识密集经营模式,全面提升我国的生产力、竞争力与产业价值链。

当然,作为民众,我们也希望政府的经济转型计划能够成功,可是在逐步取消各种津贴的当儿(人民会过一段苦日子),我们也要求政府把钱花在刀口上,不准任意挥霍或遭人挪用。根据利商特工队,贪污导致大马每年损失100亿令吉,或占国内生产总值1-2%,而总审计司年年揭露政府部门弊端,更让民众心惊胆跳。

如果政府不严厉对付涉嫌官商勾结的人士与贪官污吏,反而先要求民众绑紧腰带过日子,那么这个转型为高收入国家计划,要获得民众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是有点难度的。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2月19日)


虎樂南洋迎新年迎新年

虎乐南洋迎新年 ——12年街头庙会回顾

(2010年2月17日刊登于光明日報)

年关将至,炽热的天气伴随着新春的气息一起到来,虽然已经是夜晚,可是炎热依然无处不在,只有偶尔吹来的晚风方能捎来丝丝凉意。

我看着庙会的人群,大家脸上都洋溢着新春的喜气,喜气洋洋一片,让人感觉新春的脚步不远了。这场小型庙会(与槟城其他庙会规模比较,算是迷你型了),“虎乐南洋迎新年——12年庙会回顾”,就像以往一样,总在新年前的一个星期举行,让大家为即将来临的新年做好快乐、兴奋的准备。



“虎乐南洋迎新年——12年庙会回顾”,顾名思义是南洋民间文化的一群朋友,为了12年来成功办了5次的庙会,做一个历史性的庙会回顾,并借此机会让曾经参与庙会的四方好友,欢聚一堂,重温当年的热情与欢乐。

12年前,南洋民间文化的一群朋友,有感于岛上的新春气氛,在人文方面有所欠缺,一般庆贺新春活动往往陷于吃吃喝喝而已,谈不上有什么传统文化特色,因此我们毅然举办一场街头庙会,希望能以以趣味、知性與感性兼容的方式來分享春意盎然的節慶喜悅。

当年南洋民间文化的朋友在筹备办街头庙会,大家都有一些共识,首先地点必须在老街区(让民众更了解及感受槟岛老街的悠久历史),其次要有一些民俗活动(如挥春、剪纸、新春版画、祈福等),还有避免进行任何仪式(没有开幕、致词、剪彩、鸣锣、击鼓等例行公事),至于在节目方面,重视创意、趣味以及传统文化有关,并要能让全家人感受新春的热闹气氛。


圖片説明:1998虎年“送舊照迎新年”廟會傳單

从1998年龙山堂邱公司广场前的“送舊照迎新年”到2002年槟城大街的“闻声下马——街头庙前迎马年”,一连5年的街头庙会,我们都遵循举办庙会的共识,而这些看似有点不一样的理念,也获得许多朋友、团体与企业的认同,这是令人感到欣慰与自豪的。一连5年的街头庙会,曾经参与的各种团体与企业(宗祠、社团、教育、美术、慈善、民俗、茶艺、书艺、摄影、音乐、杂志、新闻媒体、古迹保护、舞狮、舞龙、戏剧、本地创作等),估计约50个以上,而每次参与的单位至少有20个,堪称为岛上文教界朋友的新春庙会。


圖片説明:1999兔年“送舊照迎新年”廟會傳單

南洋民间文化举办的街头庙会,由于地点都在老街区,因此希望当地居民也能参与盛况,毕竟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在庙会开始的前几天,我们会拜访附近的住家,送春联及帮忙贴在门口,以及邀请居民当天前来庙会。而庙会当天,全体工作人员都穿上红衣,挂上工作证,这成为街头庙会的其中一项特色。



圖片説明:2000龍年“送舊照迎新年”廟會傳單

新春街头庙会当然以民俗文化为重点,南洋民间文化的朋友向前来参与的民众,展示各式各样的传统春节文化,例如擅长书法的朋友即席挥春、负责剪纸的朋友指导大家学习剪纸艺术、负责版画的朋友则要大家一起学习印制新春版画等。除此之外,小朋友更是我们重视的对象,因此庙会一定有20尺以上的彩绘贺年卡,让小朋友在长长红纸上尽情发挥对新春与生肖的创意与想象力,这也是街头庙会的其中一项特色。



圖片説明:2001蛇年“送舊照迎新年”廟會傳單

南洋民间文化举办的5年街头庙会,每年都获得民众热烈的参与,从第一年的千名参观人次增加到第五年的万名参观人次,更获得各界人士的注意与赞赏。值得一提的是南洋民间文化举办的街头庙会,由于获得八方朋友的义务与鼎力支持,所以在费用开支方面,只是数千令吉而已。如果以文化投资观点来看,这是典型小兵立大功的例子,街头庙会的文化回报确实惊人。



圖片説明:2001馬年“送舊照迎新年”廟會傳單

两年前我曾在《10年前那场街头庙会》一文提到,“后来,街头庙会的文化,获得岛上许多社团的认同,于是许多社团开始热烈地举办庙会,而南洋民间文化诸友办了5年的庙会,也算是“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在岛上举办的各种庙会,其幕后的工作人员,有些曾经参与或者参观当年南洋民间文化诸友办的庙会,并从那里获得启示与养分,所以把庙会办得更大规模、更成功了。”


圖片説明:2010虎樂南洋迎新年在檳城大街清和社(亞化畫廊)與清和軒(陳耀威文史工作室)舉行。

今年“虎乐南洋迎新年——12年庙会回顾”的街头庙会,获得三清慈爱福利会及易学堂年轻朋友的协助,为南洋民间文化的街头庙会,特别制作历史回顾短片,作为收藏以及纪录。在摄制过程中,陈耀威、陈锦华、邱昌仁、张艾力、黄木锦、吴子奇、庄嘉强、庄儒频、庄家源、吴汉民和我等人纷纷打开记忆的箱子,让办庙会过程的花絮,重新散发亮丽的缤纷光彩,宛如夜空的夺目烟花。


攝影:陳耀威

1998年,南洋民间文化办首场街头庙会时,完全没想到,从此奠定了庙会基本的活动及展示形式;也完全没意料到,庙会的文化能够在岛上四处开花结果,并且枝叶茂盛,果实累累。当年我们的无心插柳,让今天有更多民众能够体验庙会的传统浓浓新春气息与热闹欢乐气氛。


圖片説明:南洋民間文化,三清慈愛福利會與易學堂群星大拜年!

春節前夕的街頭鬧劇


圖片説明:檳州政府爲了反擊謠言,特別製造布條提供數據來澄清。


圖片説明:檳州政府公佈取締小販的數據和撥款的數據,反擊不負責任的指責。

上个星期五下午,光大一带人潮汹涌,身穿红衣的群众把整条马路映照成红彤彤一片,不知情的民众以为哪个团体在举办大型春节庙会,热闹人群把马路塞得水泄不通;或者还以为哪个团体带领会员庆贺春节,浩浩荡荡前往光大向槟州民联政府拜个早年。

原来这不是一场欢乐热闹的春节庙会,而是一场由多个组织(一说廿,一说卅)策划为遭受取缔的马来小贩出头的示威活动(或所谓“和平纠察”),只是因为在时间和形式方面与庙会相似,才有类似的美丽误会。

虽然策划示威的单位口口声声为马来小贩出头,可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们指责州政府取缔小贩行动有偏差,其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剑头直插向槟州首长林冠英,指他霸道横行、有偏袒之心、不体恤民情。

凑巧的是类似指责,与之前两位民联议员的批评,竟然如此相似。两位议员对林冠英严厉的批评,似乎没有得到多大的回响。其实坊间评论多多少少都清楚,这些批评背后的主要动力来源是来自何方及其真实目的。

这场为马来小贩出头的示威活动,原本只获得警方发出的集会准证,集会后来演变成游行、堵塞交通、焚烧林冠英肖像、发表演讲等典型的非法游行,可是警方对待他们的“容忍”与“仁慈”,实在让人不得不萌生双重标准的想法(当然警方也可能秋后算账,罪名如非法集会、阻碍交通、破坏公共安宁等,大家就等着看看警方是否有公信力)

如果说这场示威活动最终沦为街头闹剧,实不为过。该项示威的主办单位,太不安好心了,说是为马来小贩出头,实为打着种族主义旗帜叫嚷。这种煽动情绪的示威,好比星星之火,处理不当,会酿成燎原大火,这是我们向来对于极端种族主义的惧怕。

其实对付极端种族主义的最佳方法,是揭露他们戴着捍卫民族主义的面具,让人看清楚背后的真实目的。经过2年前308大选的洗礼,民众对于不同种族与宗教的看法与态度,基本上是理性、成熟多了。

之前发生的多起基督教堂遭到纵火,以及回教堂被抛山猪头事件,轰动全国甚至国际,信徒与民众都能以冷静、成熟的态度看待,不落入情绪被煽动的陷阱。不同宗教团体都纷纷发出严厉谴责,也呼吁信徒克制情绪,而更重要的是大家心里都相当清楚,这是一些有心人士故意制造的事件,希望借此机会引起骚乱,然后扮演渔人得利的角色。

由于民众看穿这种渔人得利的伎俩,宗教场所遭破坏的事件,也就无法激起层层风波。如果连宗教场所遭破坏的事件,都能以理性、冷静态度看待,那么一场打著種族主義旗幟叫嚷的街头闹剧,更显得无聊、荒谬了。

红彤彤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一排排的红灯笼已经高高挂起,春节气氛已经开始浓郁了。奉劝那群参与示威的少数马来同胞,先暂停一切叫嚷示威活动,以免让人有触霉头的感觉,要不然就全部穿红衣向民联政府拜年,展现亲善与大方的态度,也凸出首相纳吉推行的“一个马来西亚”精神。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2月12日)


中國貨來勢洶洶


前阵子前往超市购物,看见员工正在摆设像小山丘般的一包包干面,这些干面的口味多种(番茄、菠菜等),根据介绍牌子说明,是搭配火锅食用。干面的包装不俗,我便拿起一个来看,发现是来自中国的食品。

虽然我不确定这些干面是否适合我们的口味,可是我相信超市的架子上将陆续大量出现各种之前没见过的中国食品。

今年开始实行的东协—中国自由贸易区,将有高达1943种商品享有零关税,根据协定内容,东协6国和中国90%的产品不再征收关税。农历新年即将到来,普罗大众以为来自中国的应节食品将会降价,可是情况刚好相反,基于人民币升值、气候寒冷影响收成等因素,今年年货涨价约10%。

政府对于东协—中国自由贸易区的看法是乐观的,并且相信中国产品零关税不会对我国制造企业带来多大的冲击,因为进口税务只是减少5%而已,降幅不大,而出口棕油、橡胶和天然气至中国会从零关税中受惠。

政府也认为,在零关税后,从中国进口原料便宜,制造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把产品出口到我国享有零关税的中东国家,以避免与大批涌入的廉价中国货品硬碰。

政府对于东协—中国自由贸易区利多于弊的看法,让我国制造业感到质疑。

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进口中国原料的领域,如食品、化学、机械、皮革及干粮等,只占制造业的20%而已,其余80%的企业将饱受中国廉价货品的冲击。在未实行自由贸易区时,我国商家已经感受到中国货品的强烈竞争,如今接近2000种中国货无需征税,预料汽车零件、电器、五金、纺织、鞋类、家具等领域制造业商家将面临生死关头,而最终关门大吉的将不会是少数。

虽然制造业商家可以改变经营模式或思维,例如前往其他国家生产或直接进口中国货品,重新包装后推出市场或从中国直接进货从事贸易,可是这种转变需要不同的技能、管理与知识,说易行难,企业确实不容易在短时间内转型,因此以华商占大多数的制造业商家,开始面对适者生存的严峻考验。

其实面对中国廉价货品冲击的不只是我国而已,印尼与泰国的商界也纷纷发出反对的声音。在泰国,中国橘子等水果已把当地水果打得落花流水,并引起泰北农民提出抗议要求辅助,而中国廉价商品大批涌入,导致许多当地商家极度不满,甚至萌生“抵制中国货”的不满情绪。

本地制造的货品,在价格上是无法与中国货竞争,可是在品质上未必没有优势。中国货的品质把关是马马虎虎的,衣服会脱色、鞋子快磨损、电池耐力差、插座难装置等,当然大家也有共识,愿意买就甘愿受,毕竟它最大的市场还是低收入家庭。

朋友送我一包霹雳实兆远的福州面线,味道不错、口感极佳,比起之前吃的面线有差别。这包福州面线的包装是有点简陋,面线装在塑胶袋里,尚有一张粉红色招牌纸,袋子封口则用塑胶绳子绑住。

面对中国货的冲击,本地制造商除了保持优良品质之外,应该也改善包装,提升产品的整体呈现方式,更要注重品牌经营,让顾客感觉得物有所值,不然的话,纯以价格低廉作为一较高低的传统竞争方法,本地产品肯定不是中国货的对手。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2月5日)



安全意識的宿命論


偶尔我会观赏像《Wipeout超级挑战》这样的美国游戏竞技节目,看这类节目的观众,通常是不安好心的,我也一样。当参赛者闯不过种种障碍时,往往摔落水里,而摔倒的姿势丑态百出(还重播多次),加上主持人的揶揄旁白,常常让人看得乐不可支。

类似的游戏竞技节目在中国也有山寨版,只是论气氛、主持、形式,两者之间有极大的差别,而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中国山寨版的参赛者都没有穿救生衣,当然更谈不上其他安全设备如安全帽之类的。

在亚洲,也许除了日本之外,一般国家的政府与民众,对于安全设备、安全条例和安全意识的认识与共识,往往是薄弱的,甚至抱着一副不以为然/不屑的态度来看待之。尤其像我国这种获得幸运之神眷顾的地方,没有台风、没有地震、没有大水灾、没有火山爆发等种种令人震慑的天灾(海啸也是百年一见),因此国人对于灾害、危险的基本预防与应对能力,远远不如其他先进国家。

我父亲曾经在外资船务公司的货船服务多年,船上的救生艇,几乎每两个星期都必须由船员操作演习一番,以确保救生艇能够卸下。后来他转往本地船务公司工作,发现船上的救生艇,其卸下用的链条有生锈痕迹,也不曾进行卸下救生艇的演习,幸亏他做了几年就退休了。

由于听过父亲的讲述,曾经我在乘坐渡轮时,也注意到安全设备这一点。渡轮上有许多装着救生衣的柜子,我发现鲜橙色的救生衣似乎都变成灰色了(逃难时搞不好会被灰尘呛晕了),也不知道柜子是否还能打开?那是多年前的经验(好多年没乘坐渡轮了),也许现在的渡轮在安全设备方面已有改进也说不定(希望如此)

我国的许多公共交通与场所都备有安全设施,可是它是否能够有效使用,则不得知了。一般人会觉得,这些安全设备只是为了符合条例要求而已,说是装饰品也不为过。毕竟要有效使用安全设备,首先要有安全意识教育和应变能力。

去年10月,霹雳金宝瓜拉米棚吊桥倒塌,导致3名小学生丧生事件,根据调查报告显示,当时有教师马上冲入河中救起学生,可是多数教师惊吓得愣在那里不动,一些年轻教师甚至吓得抱头痛哭,完全没有展开任何营救行动。

调查报告也指出,当时在场的许多老师都没有危机意识(生活营的营地竟然在雨季时设在河边),而那些刚刚师训毕业的年轻教师应该具备安全知识,可是真正面对危险情况时,他们却不能展现应有的应变能力。

每当意外惨剧发生,坊间议论纷纷,安全设备、安全条例和安全意识一定被提起,而且有关当局再三表示将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可是这些补救声明往往只有五分钟热度,过后也没有任何单位去监督到底这些安全条例是否有遵守及执行,直到下一次意外惨剧发生,各种呼吁及谴责宿命论般地再度响起。

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安全设备、安全条例和安全意识是无法有效实行的,主要原因是公共行政的执行能力薄弱,加上贪污腐败横行,国民的生命受重视程度是无法与先进国家比拟的。

如果有机会前往先进国家旅行或公干,肯定会清楚及明白安全设备、安全条例和安全意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1月29日)


老師,同學,一路走好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早上,农历新春的气氛已经开始弥漫,巴刹和商场的人群也渐渐多了起来,这时候,五条路组屋区的海面上,一艘龙舟在进行训练时遇到暗流翻覆,队员纷纷掉落海中,可是谁也不会想到,这场翻船意外最终竟然酿成钟灵国中龙舟队的1名老师和5名同学溺毙的悲痛惨剧。

惨剧发生当天,秦裕翔老师和庄纬翔同学的遗体就被寻获,另外还有4位同学则下落不明。大家一听到这个消息,悲痛与错愕交加,唯有希望失踪者尽快的被找到。可是到了晚上,依然没有任何好消息。

隔天,从早上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坏消息传来,每个期待都落空。在面子书上,来自各方的悲伤句子开始显现:“生者节哀,死者安息”,“生命真是开了这六个年轻人一个大玩笑啊”,“大家一起约好回家了……” ,吴奕樟同学、杨延开同学、黄雍翔同学和谢子俊同学终于在家人、朋友的悲恸呼唤中,伤心泪水中,回到家了。

钟灵国中下半校旗,为了哀悼6位罹难师生。从报章上可以看见,钟灵师生红着眼眶、流着眼泪的图片;从老师口中可以知道,许多学生在班上根本无法翻开课本读书;从同学面子书中可以读到,令人非常心酸的留言……

龙舟翻覆惨剧对于钟灵中学来说,不是首次遇到的惨重悲剧。自1917年创校至今,93年以来,这是享誉海内外的钟灵中学面对的第3次惨剧。

在钟灵文物馆内,记录着之前发生的2次惨剧。

第1次惨剧发生在二战期间。1941年年终,日军入侵马来亚,槟城钟灵中学惨遭严重破坏,一切设备资料荡然无存。隔年,日军展开大肃清行动,逮捕钟灵老师10人,最终8名老师遇害。3年8个月的日治期间,钟灵学生惨遭日军杀害的共计46人(有记录的)。

1946年,钟灵中学罹难师生纪念碑落成。

第2次惨剧发生在紧急状态期间。1952年2月4日,陈充恩校长遭到马共分子狙杀身亡。当时钟灵中学声誉如日中天,校内大礼堂已竣工,陈校长刚出任华校教总首任主席,正是展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壮志时,“轰!”枪声响起,把他对对钟灵与华教的所有抱负与理想都打碎了。

陈充恩校长举殡之日,送殡者达5千人,沿途围观民众高达数万人之多,由此可见,当时大家对陈充恩校长的敬仰。

我把这两段校史写出来,是要勉励钟灵师生,在这段非常时期,回想一下我们的学校,在接近百年的历史,先贤们是如何一步一脚印的走过来,而他们步伐绝对不是轻松、顺畅的,上面提到的两段惨剧,付出的代价都是一个个丰盛的生命呵。当年师生的悲痛,正如今日我们的悲痛,当年师生能坚强走出悲伤,今日的我们必然也有如此坚强的能耐。

失去6位师生,钟灵师生董事校友对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对于失去年轻孩子的父母,龙应台的《目送》其中一段写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秦裕翔老师,庄纬翔同学,吴奕樟同学、杨延开同学、黄雍翔同学和谢子俊同学,一路走好。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10年1月22日)

黃子豪:為鍾靈中學慘劇致哀

光華日報民調:龍舟翻覆是否人爲疏忽?


《目送》


撰文:龍應台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 , 我和他手牽著手 , 穿過好幾條街 , 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 , 家家戶戶院子裡 , 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 , 枝枒因為負重而沈沈下垂 , 越出了樹籬 , 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

很多很多的孩子 , 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 , 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 , 怯怯的眼神 , 打量著周遭 。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 , 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 : 一件事情的畢業 , 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

鈴聲一響 , 頓時人影錯雜 , 奔往不同方向 , 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 , 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 , 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 , 但是他不斷地回頭 ; 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 , 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

十六歲 , 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我送他到機場 。告別時 , 照例擁抱 , 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 , 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 , 等候護照檢驗 ; 我就站在外面 , 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 , 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 然後拿回護照 , 閃入一扇門 , 倏乎不見 。

我一直在等候 , 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 , 一次都沒有 。

現在他二十一歲 , 上的大學 , 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但即使是同路 , 他也不願搭我的車 。即使同車 , 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 , 是一扇緊閉的門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 , 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 : 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 , 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 我只能想像 , 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 , 但是 , 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 , 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 , 一條空蕩蕩的街 , 只立著一只郵筒 。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 ,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 只不過意味著 ,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 而且 ,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 不必追 。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 , 我的落寞 , 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 , 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 , 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到了我才發覺 , 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 , 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 , 他爬回車內 , 準備回去 , 明明啟動了引擎 , 卻又搖下車窗 , 頭伸出來說 : 「女兒 , 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 , 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 , 然後噗噗駛出巷口 , 留下一團黑煙 。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 , 我還站在那裡 , 一口皮箱旁 。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 , 是十幾年後的時光了 。推著他的輪椅散步 , 他的頭低垂到胸口 。有一次 , 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 , 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 , 裙子也沾上了糞便 , 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台北上班 。護士接過他的輪椅 , 我拎起皮包 , 看著輪椅的背影 , 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 , 然後沒入門後 。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

火葬場的爐門前 , 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沈重的抽屜 , 緩緩往前滑行 。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麼近 , 距離爐門也不過五公尺 。雨絲被風吹斜 , 飄進長廊內 。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髮 , 深深、深深地凝望 , 希望記得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 只不過意味著 ,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 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 而且 , 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 不必追 。



《憶陳充恩校長》

撰文:歐宗敏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08年2月2日)

去年6月,我有幸能与陈耀威、庄嘉强,以及由吴俐蓉老师带领的大约20位华文老师,共同参与钟灵文物馆的重整工作。由于我负责文案撰写及资料审核的工作,所以有机会翻阅文物馆里收藏的校刊、毕业刊、校闻、纪念刊等史料。

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我对第7任校长陈充恩的认识,从最初的粗浅印象,那就是当年在校时看到墙壁上他的水彩画像,以及看见学校隔壁的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到后来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慢慢地演变成鲜活、巨大、深邃。

去年8月,钟灵中学庆祝90周年纪念,文物馆开放让校友、民众参观。有位中年女士问我,钟灵中学有这么多位校长,为什么只专门报导陈充恩校长的生平事迹?

我指着介绍陈充恩校长生平的一段文字,让她细读:
“……尤其出掌钟灵中学,前后21年,从1931年的300余学生发展至1952年的2500余学生,从洋楼校舍演变成堂皇院校,对钟灵之崛起成为享誉海内外著名学府,陈校长立下丰碑。……”

钟灵中学在那21年间,它的生命不断吸收滋养与丰沛起来,因为有陈充恩校长强大、热忱、理想的力量在引导。

陈故校长学贯中西,语文造诣高深。我细读他的遗稿,中文方面,从文言文到白话文都有,其中一篇长达一万字的《英国的中等教育》,是他前往英国考察教育归来后的作品,该文章充分展现他作为教育家的视野与远见。

陈故校长的英文水平也不在话下。二战期间,陈故校长避难金马仑长达3年。他把3年在金马仑的务农生活,用英文写成一篇散文,取名《In Hiding》,文章谈到他的宗教信仰、人生信念,以及步入壮年的生命思考,实在有别于其他气势磅礴的大我文章。

当年的钟灵中学,中英双语并重,高中生报考英国剑桥考试及伦敦商会商科文凭考试,为当时马来亚华校之创举。陈故校长的教育理念,以务实、愿景为主,不陷入民族教育、母语教育的狭窄框框,故此历代钟灵学子得以远赴欧美纽澳中港台升学。今时今日,他的教育理念,尤其要求双语的掌握,已成为大家对教育的共识,因此,更显现56年前,他的高瞻远瞩。

1952年2月4日,槟城中路突然转来枪声,陈充恩校长丰盛的生命,骤然停止,仿佛一棵巍巍大树,徐徐倒下,滚滚尘烟扬起。

2004年,马共领袖陈平出版著作,《我方的历史》,书里他坦诚当年是马共决定及枪杀陈充恩校长,不过事后他也认为这起谋杀事件是“完全不必要的,而且对我们的事业起了反作用。”(277页)

后来,我们在文物馆的陈充恩校长生平事迹文案,写上“遭马共分子狙杀”,摈弃之前资料中的“歹徒”、“凶手”、“暴徒”等含糊字样。

1950年代中期是我国华文教育风起云涌的时代,假如当时担任华校教总主席、精通双语的陈充恩校长依然健在,我国华教历史会出现转弯的可能吗?

郑良树教授写道:“陈充恩乃华校教总首任主席,是一匹健马,更是一匹千里良驹;如果不是中道殉落,华校教总、大马华教的发展又是怎样的一种风貌,实在很难预料。”

再过几天,就是陈故校长的忌辰。今天前往他的墓园献花致敬的钟灵师生,都没有机会亲聆他的教益,他们都和我一样,只能在阅读他的大量遗稿,以及师生的怀念文章时,缅怀那“充乎天地之间永留正气,恩及师生以外共仰完人 ”的伟大人格及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