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槟岛,回教徒斋戒月的气氛并不浓厚,除了在一些街道旁边,有马来同胞开设临时摊子售卖食物与服饰之外,似乎感受不到已经来临的斋戒月。
我曾经在雪州加影居住两年,在那里才真正见识斋戒月的热闹。
那时候我经常与友人在下午时刻,光顾马来同胞的食物摊子,购买一些马来传统糕点及食物,当作下午茶以及晚餐。那些食物摊子摆满整条街(有好几十摊),人潮汹涌,空气中不时转来烧烤的香味,让人忍不住多买一些。开斋时间一到,马路上几乎不见人群与车子的踪影,不再有平时车水马龙的盛况,只剩下三三两两的车子在飞驰,
我曾经在南北大道的一个休息站,巧遇开斋时间,因此拥有一次的开斋晚餐经验。
当时我买了晚餐,与一家马来同胞共桌,发现他们面对着食物却纹丝不动,才知道他们在等待开斋。同桌的马来男子示意我可以先吃,可是看着在我对面马来小男生的眼神(有一种等待食物的感觉),我不得不谢谢他的好意,接着便拿出手机寄几个简讯,以免场面尴尬。大约五分钟后, 他们全家人微笑地向我示意开斋时间到了,于是我和一桌马来同胞经历了唯一的开斋晚餐经验。
许多在本地大学念书的非回教徒学生,在斋戒月期间,也必须在饮食方面略作调整。大学校园内的食堂多数都更改营业时间,导致许多非回教徒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早餐与午餐,而为了避免影响友族同胞,他们也多数只在宿舍房间内吃东西。
大约20年前,我的同学在美国念书,斋戒月期间马来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功课,他们与洋人同学往往边吃边喝边讨论,马来同学在一旁也没有显露任何不安的表情(当然他也不吃不喝),所以看见本地大学斋戒月情况,我的朋友常说:“在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反应。”
其实像我们这种民以食为天的族群,是很难搞清楚为何要饿肚子一个月来庆祝节庆的。很难搞清楚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常常从自己族群或者宗教的观点出发,来诠释其他族群、宗教的不同价值观。
斋戒月对回教徒来说,每天大约13小时的不吃不喝,是让他们感受贫穷、不幸人士面临饥饿与口渴的艰苦,促使他们对贫穷与不幸有多一份亲身体验的了解。
近年来许多酒店与餐馆都纷纷推出斋戒月自助餐,吸引不少马来同胞前往享用,据悉生意都红火。
最近有报道关于回教徒是否适合前往酒店与餐馆享用丰富自助餐的争议,因为有些宗教司认为这种消费行为是炫耀(餐费高昂)及间接浪费食物(剩余食物被倒掉),所以类似行为是不受鼓励的。
当然也有宗教司认为,类似消费行为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只要负担得起费用,不持有炫耀心态,它并没有违反回教教义。
有一位马来专栏作家Raslan Sharif则认为,每天开斋的食物应该与平时一样,或者更少,较符合回教教义中,教徒体验饥饿的意义,而非大吃大喝来补偿,不过他也认同斋戒月自助餐只是一种商业活动,有需求就有供应,所以不该受到谴责。
在斋戒月,回教徒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做了思考与反省,这是难得的,至少比我们只注重大吃大喝大花费来庆祝节庆,有深度多了。
(2007年9月27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