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力更生

几年前有个夜晚,我乘坐友人的车子新加坡的市区街道驰骋,路过一个公车站时,我看见有女子独自等车,我不禁对友人说:“这个女子很大胆,这么晚还敢一个人等巴士。”

我的朋友笑着回答:“这里是新加坡。”

原来我一时忘了自己身在新加坡。

最近几天,得知柔佛及新山子民对于罪案频频发生,实在忍无可忍,纷纷发出怒吼,并以行动表达不满(起来!不愿受迫害的人们!)

新山的治安败坏,不禁使我回想起当年在新加坡的所见,两地治安情况如此天渊之别,让新山人的感受更深刻了。

作为人民,尤其是新山的人民,他们对于自己必须自力更生,做出种种努力,以面对治安败坏的威胁,已经感到不满及愤怒了(其实全马人民都不满意)

新山的共管公寓(包括中价的)住户,除了安装铁窗之外,还装置防盗系统(不知几时会轮到槟城人这么做),可是出门还是常遇到劫匪(“没有被抢经验就不是新山人?”)

面对匪徒的威胁,全马各地人民的种种自力更生行动包括住宅区的居民组织巡逻队伍、出门要小心掠夺匪徒、夜晚凌晨尽量少独自出门等。类似保卫家园、保住性命的做法,毕竟是权宜之计,不是长久之计,人民是不可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因为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人民自力更生来承担。

作为我国的城市居民,我们还需要自力更生来解决交通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不当、效率低落、票价不低廉,导致它无法有效解决城市居民日常的交通需求,因此城市居民惟有自力更生地购买车子(自己承担车子贷款、汽油费等,也加重生活担子),以解决上下班、上下学的交通难题基本上,这种解决方法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因为它是不实际的解决方法(消耗能源、耗时耗力)

在先进国家的城市,公共交通负责50%以上城市居民的交通需求,可是在我国它只解决16%左右的交通需求而已。因此,交通堵塞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梦魇。

(曾经有位部长说过类似的话:交通堵塞代表我国经济繁荣,不见得非洲穷国有交通堵塞现象。大家可以各自想象他的智商。)

除了治安、交通,我们还要自力更生来解决教育问题。

教育似乎永远是华社肩膀上的一块大石,让世代子孙继续扛起来。华校的筹建、扩建、搬迁等大部分经费,必须由我们自力更生地筹募及负责。关于华社资助华校的义举,在之前的专栏里,我曾经把这种资助方式称为无奈的“雪中送炭”。

其实我们承担的教育负担不止如此。由于本地大学的总名额及学科名额都有固打制的安排,私立大专与大学成为多数华裔学生的另外选择,这也意味着我们需承担高昂的教育开支。

治安、交通和教育都是目前我们不得不自力更生来解决的事。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纳闷:我们自己解决治安、自己解决交通、自己解决教育,那么我们要政府来干什么?

(因为治安良好、公共交通高效率,所以夜晚时分有女子独自在公车站等车。这看似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常生活点滴,可是在我国它竟然是一个奢想。)

建筑的记忆


图片:马六甲河畔。

上周我去了一趟马六甲。由于学校假期,马六甲市区人潮汹涌、车水马龙,到处都是旅客,古迹遗址显得逾常热闹。

我的外甥女行走在旧街区的狭小马路上,望着两旁的老房子,忽然她说:“这里有点像槟城。”

小小年纪的她,从马路、老房子的构造与形式所呈现的风貌,看见一个熟悉的城市印象,而这个印象来自于她对建筑的记忆。

建筑的记忆是我们对一座城市、一个地方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已经好几年没来马六甲了,在旧街区走着,我依然看见角落间的人猿T恤店(衣柜里依然留着当年购买的T恤),也看见角落间的“地理学家”啤酒屋(我依然收存当年与朋友在这里的合照),海南会馆门口依然售卖鸡饭和海南菜肴(只是没看见当年曾售卖的“鸡粪藤”深青色饮料),狭小街道两旁的老房子,有些已经修建,有些依然古老,不过整体古旧、朴实的感觉,依然散发在写着“清风”、“明月”的窗扉上。

在岛上,我对建筑的记忆有深刻的体会,竟是来自一间已经停业多年的戏院,丽士戏院(Rex)。

当年的丽士戏院已经修建变成家具店。前阵子,我和太太走进里面逛游,我们的目的不是选购家具(所以一直和售货员微笑),而是寻找丽士戏院的“遗迹”。

我们一面走一面寻找当年的点点滴滴,我们发现室内有些装置依然保留,例如地砖、楼梯扶手、楼梯隔墙等,所以我们依然可以凭记忆指出那里是售票处、零食售卖处、戏台、厕所、楼上VIP坐位等位置。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看电影是青少年的主要娱乐节目。丽士戏院是我最喜爱的戏院之一,因为它是“一间戏院”。“一间戏院”的意思是它是一间独立式的巨大电影院建筑。

由于丽士戏院居于闹市,咫尺之处,都有公车站、购物商店、咖啡店,非常方便。每当周末或者假期,一大班朋友或者同学浩浩荡荡坐满整排座位,大家一面看电影、一面吃汉堡包(街边马来摊)、一面喝罐装冰冻可乐,这是那个年代少年的最大生活享受之一!

建筑的记忆也是生活的记忆,两种记忆混合起来,可以构成对一座城市的回忆和印象。

老房子的保留与修复是重要、必要的。老街道的保留与修建也是重要、必要的。前者是建筑的记忆,后者是城市的回忆。

如果老房子与老街道都轻易地被拆除,那么我们拆除的已不再是一间老房子、一条老街道,我们是在清除一种生活的记忆,以及一座城市的回忆。

因为有建筑的记忆,我的外甥女会有感而发说:“这里有点像槟城。”

现在的孩子也一面看电影、一面吃汉堡包、一面喝冰冻可乐,可是我们要怎样告诉他们,在“一间戏院”看电影的乐趣呢?

图片:1999年获得马来西亚建筑学会第二名大奖的“地理学家”。

(2007年6月7日)

李嘉诚与史匹堡的梦

(2007年6月,比尔·盖茨(Bill Gates)终于获得他的母校,哈佛大学,颁发荣誉法律博士学位给他,表扬这位当年中途退学的全球首富。

谁也知道,他的成就是不需要哈佛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来衬托。这个荣耀是他与哈佛大学之间的“私事”,纯属一位中途退学的大学生与他的母校之间的“私事”。

比尔·盖茨的电脑软件事业,令人佩服,不过他将致力发展慈善事业的决心,更令人尊重。

他不止是全球首富,他也是全球捐款数目最高的慈善家。他捐献33亿美元(大约112亿零吉)给以他为名的慈善基金会,Gates Foundation

比尔·盖茨夫妇的善举让他们与U2乐队歌手Bono同时获得美国时代杂志2005年风云人物。

比尔·盖茨的事迹让我想起2002年曾经写过的文章,《李嘉诚与史匹堡的梦》。比尔·盖茨也和李嘉诚与史匹堡一样,并没有因为一朝得志而否定教育与读书的重要,他的慈善基金会将通过医疗与教育,致力改善第三世界的贫穷。)

2002721《闲语录》)


教育与读书是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与“唯有读书高”是我们的祖先常常提醒我们,而我们亦不时叮咛子孙的两句古训。

教育是提升一个民族、改变一个国家的主要动力,读书则是让一个人有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学习许多不同的学问、思考各种不同的学识,进而提升一个人的学问,专业知识以及思考能力。

同样道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富强,首先必须把教育办好,把教育办得有水平、高素质,在亚洲最佳大学排行榜上前10名的大学,多数来自亚洲最进步、最富强、最有前途的国家。

来自香港的著名华裔企业家李嘉诚认同教育是提升一个民族、改变一个国家的主要动力,因此在过去20年,他投下接近10亿零吉(平均每年约5,000零吉),希望把其家乡的汕头大学打造成为国际级的一流大学。

“长江”与“和记黄埔”是李嘉诚引以为傲的世界级企业王国,其事业遍布全球卅多个国家,可是汕头大学是他投入巨资、不求盈利回报的教育事业,而这项投资项目也是他最关心的。每年他都要到汕头大学四五次,那儿是他一年去得最多的地方。

除了相信“教育救国”的理念,汕头大学隐隐约约是一个可以弥补他年少失学遗憾的梦。

弥补少年失学的方法有多种,李嘉诚选择办一流大学让更多学子完成升学的美梦,而美国著名大师级导演史提芬·史匹堡则选择重反大学读书,完成学士学位。

史提芬·史匹堡在电影的成就可以媲美李嘉诚在商业的成绩,今年55岁的史匹堡在33年前放下未完成的大学课程,勇闯电影圈,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他名利双收,拿过3座奥斯卡金像奖,5个金球奖,导演的电影创下全球亿万美元票房纪录,也让他成为千万富翁。

许多人认为他的电影成就已不需要一个大学学位、一纸文凭来肯定,更何况他已拥有5个“不用读书”得回来的荣誉博士学位。为何还要去花时间读课程、做功课、交论文来考取再也普通不过的学士学位?

史匹堡认同读书是让一个人有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学习许多不同的学问、思考各种不同的学识,进而提升一个人的学问,专业知识以及思考能力,所以他以55岁“高龄”考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修读电影和电子艺术,他的毕业作品是《辛德勒名单》(Shindler's List,1993)。

当他穿上毕业袍、戴上四方帽走上台领取学士学位时,乐队特地为他演奏《夺宝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1981)电影主题曲。

史匹堡表示,3年前他的女儿大学毕业后,他就做这个决定。

他重返校园是为了他的父亲,当年他半途退学令父亲相当难过。除此之外,他也希望他的决定能够激励他的年轻孩子努力求学。

东方企业家李嘉诚和西方艺术家史匹堡并没有因为一朝得志而否定教育与读书的重要。

这两位举世知名的成功人士因为有梦想,所以敢追求梦想,并且有毅力完成梦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梦想里包括教育与读书,这两件非常重要的事。

图片:2005年《时代周刊》风云人物,比尔·盖茨夫妇与U2乐队的Bono。

延伸阅读:

2002年史匹堡获得学位新闻
http://news.bbc.co.uk/1/hi/entertainment/film/1988770.stm

李嘉诚在长江商学院对EMBA学员的谈话(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crz/20040702/1750848261.shtml

锦上添花的鼓励

教师节当天,我的太太收到一则来自余仁生的教师节祝福简讯。

余仁生怎么会有她的手机号码呢?后来她才想起之前曾经收到余仁生寄给她的免费教师折扣卡申请表格,她已把表格寄回,所以余仁生有了她的个人资料。

商人李斯仁是吉打的华教热心人士,他曾经奖励吉打港口路培华小学的教职员到北京、上海和苏州旅游,因为该校的UPSR及格率创纪录。他也奖励吉华独中教职员每人1千零吉,因为该校的独中统考成绩不俗。

像余仁生企业与商人李斯仁等对华校的协助,我把它称为“锦上添花”的资助方式。

“雪中送炭” 与“锦上添花”是两种不同观念的资助方式 ,前者有不能认同的无奈,而后者却包含认同的鼓励,所以“锦上添花”资助方式是今后华社在协助华校时,应该多加考虑的方向。

“锦上添花”资助方式应该是注重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业上的成绩之外,本身也应该获得各种不同经验的体验与学习的提升。

李斯仁对华小和独中教职员的奖励方式有分别,其实是“因材施教”。独中教职员是需要金钱的奖励(公务员加薪后,两者的“鸿沟”也扩大了),而华小教职员也需要通过旅游以增广见闻(更佳的做法是前往新加坡或者台湾,与当地学校做交流,让教师与学生见识不同的效率展现及认识不同的教学方法)

基本上,李斯仁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是合时做法,学校管理层急需“有付出、有表现、有奖励”的思维,以激励教职员有更优异表现,尤其是属于公务员体系的华小及中学教师。

目前教师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困难(教学、行政、家长、学生、压力等),种种困惑正在侵蚀教师对工作的热忱与耐力。

基本上,“企业文化”是一套做事方法和办事思维。类似的方法与思维能协助教师在处理或者面对教学事务困难时,有更合适、更灵活的解决方法。通过华社资助有计划的培训课程、培训营及讲座,例如行政管理、绩效评估、沟通技巧、情绪管理等,让教师从不同领域专才(私立大专、服务业、资讯业等)所提供的跨行业经验,吸取能让自己提升及受益的知识。

难道教育部没有为华小及中学教职员提供类似的培训计划吗?

当然有,只不过教育部提供的培训计划脱离不了“公共行政”思维(只需观察其效率表现,就知道效益不大),与企业界的思维(注重绩效、赏罚分明)差距太大。

(如果与新加坡教师的在职培训计划比较,简直天渊之别。新加坡每位教师每年必须接受100个小时的在职培训课程。)

余仁生的免费教师折扣卡(如果设计方面有区分,效果更好),展现一个企业对教育行业的看重与感激。

李斯仁的“企业文化”思维,激励教师有所作为,也显现一个企业家对教师的期望。

他们“锦上添花”资助方式的重点在于让教师乐观、积极、耐心,惟有这样,教师才能成功教导一批又一批乐观、积极、耐心的学生。

(2007年5月31日)

雪中送炭的无奈

目前在我国,华小进行的各种增建、搬迁以及扩建工程,或者修补油漆校舍、添置桌椅配备事项,往往都需要向华社筹款及募捐。

面对各种不同名堂及形式的筹款及募捐,坊间经常出现类似的呼吁,“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以强调资助华小教育的重要。

坦白说,类似的筹款呼吁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

这种呼吁应该来自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与区域如柬埔寨、寮国、孟加拉、中国、非洲等。我国早已进入发展中国家行列GDP已达5,000美元),国家早已有能力提供12年的全免普及教育。

独立50年,我们早已脱离“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赤贫国家水平了,KLIA、布城、国油双峰塔、南北大道等硬体设施,更证明我国至少比柬埔寨、寮国、孟加拉等进步、富裕的不争事实。

既然国家经济状况不差(过去25年,平均年度经济成长率是5% 左右),为什么华小却依旧急需社会人士的资助?

在第九大马计划下,小学教育拨款总数是48亿零吉。华小获得拨款是小学教育拨款总数的3.6%,可是华小学生人数却占全国小学生总人数的21.2%。华小拨款与学生人数的比例相差太远是华小“钱不够用”的主要原因。

拨款严重不足是公共行政的人为偏差,也是教育政策在执行上的办事不公。作为纳税人,我们有权利要求我们缴付的税收,应用在我们要求执行的项目上,例如公平分配华小教育拨款以及制度化的发展各源流教育。

什么是制度化的发展各源流教育?

制度化的发展各源流教育就是根据某地区居民的需要,建立他们需要的各类型小学及中学,而不是根据教育政策的指示,先建立国民小学及中学,然后要求学生报读。因为居民都是纳税人,政府不应该漠视他们对教育的要求。

我向来敬仰与佩服各方人士对教育的热忱及对华小筹款的不遗余力,不过对于这种“雪中送炭”资助方式,例如出钱修补油漆校舍、添置桌椅配备、买地增建扩建等行为,我们(包括出力的)必须要持有一个清楚的观念。这个观念是“我们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认同”。

我们可以理解在目前偏差、不公情况下,华社不得不无奈地进行“雪中送炭”的资助方式以救助华小,可是我们不能认同这种无奈的“雪中送炭”资助方式,因为发展华小是政府的天经地义责任,现在华社是被迫反客为主。而在未来日子,华社更应该严厉要求政府无条件负起发展华小的重担。

在华小新校舍竣工庆典上,当华社热心人士陆陆续续上台领取“热心教育”、“热心华教”的牌匾时,大家心里要清楚这种“雪中送炭”资助方式是无奈的,也更应该抱有这种想法:希望下一代不需要再做类似资助工作(我国已经独立50年了)

难道华小就不需要华社的资助吗?

当然不是,华小仍然需要华社的资助,不过应该是“锦上添花”资助方式。

“锦上添花”资助方式则是另一种不同的观念了。

(2007年5月24日)

延伸阅读:

关于教育部官员的行政偏差行为可以点击与阅读沈天奇的《尊重和维护华小董事会主权》一文(PDF格式文件)
http://www.djz.edu.my/resource/main/zhuanti/zhuanti02-01.htm

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民穷所以书贵》是延续《看书的人越来越少?》里对马来西亚阅读风气低落的看法,做另一个角度的探讨。

《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主要是从书籍售价、外汇兑换、国民收入等角度切入,谈论为何我国书价偏高的原因。

《民穷所以书贵》则着重谈论坊间对阅读风气不盛的一些错误概念。这里提出策略管理对产品与产业的竞争,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代替品(Substitute Product)与另类选择(Alternative),以纠正坊间的一些错误概念。

两篇文章相差5年,这意味着5年以来国民经济似乎改善不大,书价依然偏高。)

2002922《闲语录》)


最近槟岛有两间较具有代表性的书店,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相继结束在岛上的营业。

2006年底大将书行重回槟岛,目前设立在皇后海湾商场(Queensbay Mall)的Borders书店里面。)

前阵子,我前往商务印书馆选购一些折扣的书籍,发觉里面有人潮,大家和我一样都在寻找想要的书籍。我向有关负责人开个玩笑,只有结束营业前的大折扣,书店才会有人潮,这也难怪书店的生意特别难做。

书店的生意的确不容易经营,连拥有全马最多分行的大众书局都必须依靠售卖文具、参考书,甚至矿泉水、零食来增加营业额。如果以摆设面积作比例,你会发觉售卖中文书籍的面积是占小部分而已。

当听闻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结束在岛上的分行时,许多身边朋友是又喜又悲,喜的是可以购买打折扣的书籍,悲的是以后要买书可能得下吉隆坡了。

为什么槟岛“养”不起这两间书店?

许多朋友都有不同的答案: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书价越来越高、工作太忙、电影连续剧太吸引人等。

其实我并不认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导致书店关闭的主要原因,反而使“书价越来越高”的现象值得担忧。

至于“工作太忙、电影连续剧太吸引人”则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算你送书给这群人,他们也不会翻看的。

每次朋友抱怨中港台的书价太高时,我常常向他们解释,不是他们的书价昂贵,而是我们的购买力低,换句话说,我们比较穷。台湾与香港的书籍售价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而对我们来说则是负担,不要忘记,港台书籍是进口货。

我们觉得中港台书籍昂贵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国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比台湾和香港低许多。我国的GDP3,500美元,台湾是13,000美元,香港是24,000美元,换句话说,以台湾与香港的生活水平,他们能接受的书价肯定比我们高许多。

举个例子,台湾人愿意购买价值10美元38零吉)的书籍,我们只有能力购买3美元12零吉)的书籍而已。

(根据台湾新闻局“2004年图书出版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台湾出版的新书达39,7813(title)。书籍价格方面,平装本平均定价约为台币320(零吉)。这个资料显示当年我的推测还算准确。)

其次是零吉疲弱。自从1997年金融风暴后,零吉对美元的兑换率比之前相差接近50%,造成进口货都上涨,不要忘记,90%书籍都是进口货。

最后是书商为了赚取更高的盈利,在原有标价上提高售价。类似的高价书往往以中国书籍占多数。大家只需从书籍的零吉售价标签与人民币售价(印在书背面)作比较,会发觉价格往往相差一倍!

另一个我不认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市场上翻版书的数量相当惊人。

在这里,我不讨论版权合法问题,我只谈市场的需要。我经常走进类似的翻版书籍专卖店,发觉他们售卖的书籍都是港台畅销作家的作品,而且种类相当多,包括通俗读物、文学、商管、医药、保健、漫画等。

类似的翻版书籍售卖价格通常都是每本10零吉左右(折扣期间亦舒、卫斯理每本3零吉),定价标准符合我国人民购买力,因此里面的书籍堆积如山,等待买书人选购。

也许我比较乐观,不觉得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只是我们的购买力越来越低,造成经营正版书籍的书店难于生存。不管如何,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相继结束在岛上的营业,的确是令人伤感的。

延伸阅读:

曾翎龙的《马来西亚华人出版:现况、问题与前景》,刊登于“有人部落”。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2007/05/20/ebnaf_eyiao_e_ma_a_oc_if_c_fas_a_a_ei_e_

民穷所以书贵



上周阅读傅承得的文章《书架与桌灯》,他认为从家具店售卖各种款式与设计的书架与桌灯,就知道这个社会的阅读风气低落,因为这些书架与桌灯往往不合用,不符合摆放书籍及阅读的需求。

为了整理及摆设家里的书籍,我也曾经面对类似的烦恼,后来才在宜家家居(IKEA)找到适合的书架与桌灯。还是喜爱阅读的洋人才懂得设计适用、耐用的书架与桌灯。

关于我国阅读风气低落的问题,坊间不时有人发表各式各样意见,其中以这几种是较常见的,例如书价太高、电影连续剧比较吸引人、现在孩子都不爱看书等。

其实类似调调多是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并不能针对问题说出一个所以然。

关于我国书价太高的说法,基本上是事实,也是难以改变的事实。

主要原因是90%书籍(中英文)是进口货,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进口货对我们而言是高档商品。书籍在欧美日中港台是价廉物美的,只有我们才会觉得买不起书籍。

(美国的平装本(paperback)通常定价约在68美元之间。美国的星巴克(Starbucks)兼职员工时薪约为10美元,因此只需冲泡咖啡2小时就可以购买3本书。)

我国的书籍出版量偏低(参考书除外),导致人民无法以低廉成本获取知识与资讯。要扭转这个恶劣形势有两个方法:其一为本地出版社蓬勃发展(书籍价格将降低),其二是我国成为先进国(人民购买力将增强)

当然,这两个方法是需要长时间的有效规划及执行与不断努力才能达到的。

关于电影、连续剧比较吸引人,导致抢走读者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概念。念过策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的人都知道,每种产品/商品在市场销售,它其中一个要面对的竞争对手是代替品(Substitute Product)

举个例子,汽水面对的竞争,除了来自各种不同牌子、不同口味汽水之外,它也要面对代替品的竞争。汽水的代替品是运动饮料、果汁、传统饮料(茶、豆浆)与矿泉水等。如果这些代替品受欢迎,肯定会影响汽水的销售量。

电影、连续剧不是书籍的代替品,就好像啤酒、红酒不是汽水的代替品一样。喜欢看韩剧的人未必喜欢看韩国的小说,也未必想知道韩国的历史人文。

那什书籍有可能被取代吗?我想,目前的网络世界可能是书籍的另类选择Alternative,网络提供免费的资讯可能对书籍的销售量会造成威胁,不过目前这个论点还不能确立。

(另类选择是指不同产业的不同形式与功能,却能提供相同的产品或者服务。以电影院与餐馆做例子,虽然两个产业的形势与功能都不一样,一个是美食经验,另一个是视觉娱乐,可是两个产业却提供同样的服务:出外轻松享受一个夜晚。因此电影院与餐馆不是彼此的代替品(Substitute Product),而是彼此的另类选择(Alternative),两者成为不同产业的竞争对象。)

关于现在的孩子都不爱看书的论调,其实较准确的说法是孩子不喜欢看“文字多多”的书,只喜欢看“图画多多”的书。不过,哈利·波特的出现,几乎让全球的孩子出现翻天覆地的转变,个个手捧犹如字典般厚重并且“文字多多”的哈利·波特系列拼命追看。

我个人觉得有趣的是身边许多念华校的孩子都纷纷看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一改之前不喜欢读英文的态度。所以说,书籍是有它独特吸引力,只是如何让孩子多接触它才是大家应该积极做的事。

如此看来,我国阅读风气低落的问题并不多,买不起书籍是重点(国弱民穷)。当书店展开大折扣促销时,人潮如涌的场面,似乎证实这个说法。

要培养孩子喜欢看书的习惯,作为大人,自己先要有看书习惯,这是身教。奖赏孩子的方式也要改变,不要每次都送手机、游戏机、mp3,下次改送书籍(折扣期间购买)或者书籍礼券,让他自己有机会挑选喜欢的书籍。

有了书籍,就要考虑购买书架与桌灯,希望傅承得的“惨痛”经验和我的解决方法,能够让大家在购买前做个参考。

(2007年5月17日)

延伸阅读:

傅承得的《书架与桌灯》,刊登于星洲日报《星云》版

http://www.sinchew.com.my/content.phtml?sec=864&sdate=2007-05-09&artid=200705090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