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民穷所以书贵》是延续《看书的人越来越少?》里对马来西亚阅读风气低落的看法,做另一个角度的探讨。

《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主要是从书籍售价、外汇兑换、国民收入等角度切入,谈论为何我国书价偏高的原因。

《民穷所以书贵》则着重谈论坊间对阅读风气不盛的一些错误概念。这里提出策略管理对产品与产业的竞争,有两种不同的概念:代替品(Substitute Product)与另类选择(Alternative),以纠正坊间的一些错误概念。

两篇文章相差5年,这意味着5年以来国民经济似乎改善不大,书价依然偏高。)

2002922《闲语录》)


最近槟岛有两间较具有代表性的书店,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相继结束在岛上的营业。

2006年底大将书行重回槟岛,目前设立在皇后海湾商场(Queensbay Mall)的Borders书店里面。)

前阵子,我前往商务印书馆选购一些折扣的书籍,发觉里面有人潮,大家和我一样都在寻找想要的书籍。我向有关负责人开个玩笑,只有结束营业前的大折扣,书店才会有人潮,这也难怪书店的生意特别难做。

书店的生意的确不容易经营,连拥有全马最多分行的大众书局都必须依靠售卖文具、参考书,甚至矿泉水、零食来增加营业额。如果以摆设面积作比例,你会发觉售卖中文书籍的面积是占小部分而已。

当听闻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结束在岛上的分行时,许多身边朋友是又喜又悲,喜的是可以购买打折扣的书籍,悲的是以后要买书可能得下吉隆坡了。

为什么槟岛“养”不起这两间书店?

许多朋友都有不同的答案: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书价越来越高、工作太忙、电影连续剧太吸引人等。

其实我并不认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是导致书店关闭的主要原因,反而使“书价越来越高”的现象值得担忧。

至于“工作太忙、电影连续剧太吸引人”则是不是理由的理由,就算你送书给这群人,他们也不会翻看的。

每次朋友抱怨中港台的书价太高时,我常常向他们解释,不是他们的书价昂贵,而是我们的购买力低,换句话说,我们比较穷。台湾与香港的书籍售价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而对我们来说则是负担,不要忘记,港台书籍是进口货。

我们觉得中港台书籍昂贵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国的平均国民生产总值(GDP)比台湾和香港低许多。我国的GDP3,500美元,台湾是13,000美元,香港是24,000美元,换句话说,以台湾与香港的生活水平,他们能接受的书价肯定比我们高许多。

举个例子,台湾人愿意购买价值10美元38零吉)的书籍,我们只有能力购买3美元12零吉)的书籍而已。

(根据台湾新闻局“2004年图书出版产业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台湾出版的新书达39,7813(title)。书籍价格方面,平装本平均定价约为台币320(零吉)。这个资料显示当年我的推测还算准确。)

其次是零吉疲弱。自从1997年金融风暴后,零吉对美元的兑换率比之前相差接近50%,造成进口货都上涨,不要忘记,90%书籍都是进口货。

最后是书商为了赚取更高的盈利,在原有标价上提高售价。类似的高价书往往以中国书籍占多数。大家只需从书籍的零吉售价标签与人民币售价(印在书背面)作比较,会发觉价格往往相差一倍!

另一个我不认为“看书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是市场上翻版书的数量相当惊人。

在这里,我不讨论版权合法问题,我只谈市场的需要。我经常走进类似的翻版书籍专卖店,发觉他们售卖的书籍都是港台畅销作家的作品,而且种类相当多,包括通俗读物、文学、商管、医药、保健、漫画等。

类似的翻版书籍售卖价格通常都是每本10零吉左右(折扣期间亦舒、卫斯理每本3零吉),定价标准符合我国人民购买力,因此里面的书籍堆积如山,等待买书人选购。

也许我比较乐观,不觉得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只是我们的购买力越来越低,造成经营正版书籍的书店难于生存。不管如何,商务印书馆与大将书行相继结束在岛上的营业,的确是令人伤感的。

延伸阅读:

曾翎龙的《马来西亚华人出版:现况、问题与前景》,刊登于“有人部落”。
http://www.got1mag.com/blogs/got1mag.php/2007/05/20/ebnaf_eyiao_e_ma_a_oc_if_c_fas_a_a_ei_e_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