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字的原罪

上个星期,为期两周的乔治市古迹区中文路牌繁简网上公投结果终于出炉了。高达82%(2499票)的民众支持保留最初使用的繁体字,而槟州政府也尊重民意,决定保留当初使用繁体字的决定。

虽然只有区区3千民众参与网上公投,可是网站的留言与意见倒是相当的热烈,大家都提出各种看法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关于五十几年的简体字历史演变,连中国人都未必真正清楚,更何况是我们?),让人感觉繁简体字之争,依然未能销声匿迹。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一样,最近更有重新振兴繁体字的呼声,掀起新一轮的繁简之争。为什么实行了逾50年的简体字政策,还有争议的声音?

就让我们回到这场争论的起点:为何当年中国推行简体字?

最常听到的理由是减少笔画,加快书写速度,降低认字难度等的所谓“简体字扫盲论”(1950年代,据说中国逾半数人口是文盲)。其实这只是当时的其中一项考量(其实效果也不见得有效),并非最主要的目标。

50年后的今天,纪录片《大国崛起》总策划之一和《汉字五千年》的总策划与撰稿指导麦天枢说:“简体字是外界压迫下一个不得已的、令人棘手的选择。”。一语道出当年推行简体字的无奈与鲁莽。

今年6月28日的《亚洲周刊》封面专题《日本汉字镜子映照繁简之争》报道中,仔细讲述当年中国推行简体字的前因后果。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拼音方向”的指示下,中共政府全面开展文字改革。

毛泽东的文字改革计划是先推行简体字,最终目标是把汉字拼音化,换句话说,简体字只是过渡阶段,而这个文字改革最大争议是毛泽东有意废除汉字。

打个比方,“现代汉语词典”的简体字是过渡期而已,最终目标是使用拼音文字或拼音化的“Xian Dai Han Yu Ci Dian”来取代汉字(有购买中国书籍的朋友应该会发现,直到今天封面依然有拼音文字的书名)

1956年,周恩来认为对汉字的前途不急于下定论,于是用缓兵之计将文字改革分为2个阶段实行:第一步是完成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推行中文拼音方案的3项任务;第二步实现汉字拼音化或者拉丁化。

为什么毛泽东等人(包括钱玄同,瞿秋白)会有废除汉字的惊人想法?香港评论人梁文道在《推行简体字有何政治隐意?》中表示,“在那年头,中国知识界为了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真可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于是连沿用数千年的汉字也被他们拿出来当作革命的对象,似乎汉字不改就不得富强”。

而中国批评家朱大可在《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中指出,“这场拼音化运动的序曲,并非只是一种文字自身的变革,而是隐含着更为复杂的政治诉求,它一石数鸟地实现了下列战略目标:第一,向民众显示了文化大一统的威权,成为与嬴政“书同文”媲美的历史伟绩;第二,向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阵营表达了“字母共产主义化”的决心;第三,彻底划清了跟港台资产阶级反动政权的文化界线”。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越南也是一个典型“字母共产主义化”的例子。越南文明是用传入的汉字所纪录的(之前越南没有文字)。在殖民期间,法国殖民政府极力推广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取代汉字,可是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上台后,立刻宣布拉丁字母是“唯一正式的书写文”,彻底废除汉字。1975年北越统一南越后,南越的汉字也也遭受同样命运。

在那个又红又专的年代,中国国民的政治意识形态高过一切,换句话说,他们先是共产主义遵从者,接下来才是具有中华文化的中国人,所以在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激情的号召下,中华文化的种种是可以毫不犹豫地摈弃或牺牲的。

朱大可认为,中国在那个年代有3项革命以惨重失败收场。第一是汉字拼音化的文字革命;第二是所谓“亩产万斤”的农业革命(造成千万人饿死的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第三是全民大炼钢铁的工业革命。而作为拼音化文字革命的半成品,简体字却被保留了下来。他说:“这种“简体字原罪”,就是它今天遭到普遍质疑的原因。”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无论在政治或者经济上,皆有惊天动地的大改变。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再“又红又专”了,在他们心中的天平上,中华文化开始驾凌政治意识形态。于丹谈《论语》,《庄子》、易中天品三国、《汉字五千年》纪录片等造成火红盛况,说明了这一代的年轻中国人拒绝继续成为“文化断层的一代”。他们开始拥抱传统中华文化,而学习阅读及书写作为奠定文化的繁体字,也将势必成为新趋势。

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我们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成长,因此我们具有吸收多元文化的能耐。虽然我国学校实行简体字政策,可是从未禁止使用繁体字,因此我们就不该自我阉割,更应该有“识繁书简”与“写繁识简”的接受与学习心态,就算有一天中国来个大逆转(在中国,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重新推行繁体字,我们也能处变不惊,坦然面对。

(2009年11月6日)

延伸阅读:

原文刊登于《光华日报》专栏“岛城启示录”

《亚洲周刊》封面专题《日本汉字镜子映照繁简之争》

梁文道:《推行简体字有何政治隐意?》

朱大可:《汉字革命和文化断裂》

楊邦尼:《漢字潮,文化根,在寶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