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聘用外勞”的困境

首相署刚刚举行“经济转型规划方案”展示会,为新经济模式设立3 大目标,其中一项为提高国民收入。该方案预计10年后人均收入能提升至4万6千令吉,中产阶级人数将增加64%或280万人,而高收入阶级则增加3倍或120万人,同时估计有60万人将摆脱最低收入水平。

如果有关方案成功落实,那确实是大喜讯。根据2009年全国职业收入研究,国内130万名员工中,约34%员工每月薪金少于700令吉,比我国的720令吉贫穷线还来得更低。

上个月柔佛新山地不佬第四工业区电脑硬盘厂外劳闹事及罢工事件轰动全国(幸亏无人跳楼,不然的话就出现大马版“富士康事件”),这群外劳提出8 个要求,其中一项是要求增加底薪,从每月420令吉,提高至546令吉。

如此偏低的底薪,确实让许多国人吓了一跳,据说这家工厂聘有5千人(是典型的劳力密集电子电器装配工业),难怪类似的企业常常投诉本地工人难找,还时时要求政府检讨外劳聘用政策。

我曾经在本栏的《最低薪金制:企业的挑战》一文中提到,“由于我国过于依赖外劳,或者容易雇佣外劳,导致许多企业与商家过于注重人事成本,而缺乏考量如何提升生产效率,或改进生产流程,或开发新产品等能够产生附加价值的方法。”

目前我国积极吸引资本密集高科技工业的外资,可是本地员工素质无法提升(人才长期外流),导致前来我国的外资还是以劳力密集的装配工业为主,而这些外资聘用的员工几乎都是以外劳,有评论认为,我国已经陷入“外资聘用外劳”的困境。

为了要达到每年6%的经济增长率,政府需要私人界积极投资(每年要增长12%),因此“外资聘用外劳”确实给政府带来两难的问题。如果类似问题不尽快解决,我们可能沦为另一个菲律宾。

菲律宾有9千万人口,可是有超过1千万人离乡背井在全世界打工,当然最为人所知的是菲佣,她们“价廉物美”,最受香港与台湾中产阶级欢迎。除此之外,全球的酒店、客轮等都可以看见菲律宾工人的身影,从清洁工人、厨师到船员,几乎无所不包。

这1千多万海外工人,对菲律宾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可是菲律宾的繁荣是一种假象,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依靠输出人才(大学生当家庭女佣)、依靠海外国民汇回来的金钱来维持国家发展的。

同样的情况,我国不能继续依靠“外资聘用外劳”的模式来生存,虽然它短期之内可以为国家继续带来经济成长,可是长期依赖它的话,整体产业结构无法提升,更糟糕的是我国工人的薪金水平将继续被压低,目前我国有40%的工人阶级和家庭处于贫穷边缘,家庭收入每月不足1千5 百令吉

纳吉政府提出的新经济模式,基本上是要摆脱“外资聘用外劳”模式,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借此迈向高收入国。下个月最低薪金制模式报告将出炉,人力资源部将以地区划分来制定最新薪金制,以符合不同经济环境与需求。

我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政府执行力的强弱是关键,最低薪金制如何实行,可以作为其中一项指标。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2010年9月24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