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岛剧场人


图片说明:《寻找小猫的妈妈》是北岛戏子1996年的戏剧演出作品。当年的用布料制造的创意海报,目前成为我家的布帘装饰品。

上个星期五晚上,我和一群朋友前往光大5楼的会议室,出席一场戏剧讲座会,聆听来自台湾的剧场工作者鸿鸿,谈谈台湾小剧场的发展以及关于剧场的经验与体验。

在讲座会上,大家观赏鸿鸿在2003年拍摄的剧场纪录片《台北波希米亚——从大环境的演变关照个人创作的内心历程》,影片纪录了一群台北剧场工作者的生活(包括剧场与职场),里面有他们的戏剧排练、戏剧演出、幕前幕后工作、生活点滴等,可以说相当完整地记录了来自几个台北剧团的剧场工作者的一段生活。

当晚出席的观众,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有剧场经验的(包括表演、幕后与看戏),因此对于影片中的人物,其一举一动、生活忙碌,大家感到异常熟悉,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似的,而这股熟悉的感觉来自于大家共同享有的剧场经验。

演员排练、幕后工作、道具制作、正式演出等,不同的画面在流动,每个流动的画面构成一场戏剧如何开始直到结束,而这些流动的光影、画面,迅速地与大家脑海里的剧场经验贯串起来,完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隔离,直接衔接记忆中常常带来的欢乐部分。

这群台北剧场人对于戏剧的热忱,犹如宗教信仰般的虔诚。他们的生活是为了戏剧、工作是为了戏剧,甚至整个人生是为了戏剧,或者说戏剧选择了他们。为了戏剧,他们把生活物质降到低点,生活过得相当节俭 (一般人的标准是清苦),我看了忍不住向身边的戴志萍说:“他们好像过得比我们惨。” 戴志萍笑笑回答:“我们没有玩到尽。”

我们的确没有玩到尽。

想当年,我和北岛戏子团员,为了戏剧演出,大家把除了工作或者读书以外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下去。在这一段时间内(长达几个月),大家抛开娱乐、抛开社交、抛开与家人相处时间,只是为了筹备一部戏剧的演出,而大家对于自己几个月来的“牺牲”,多年后在言谈间依然感到自豪与骄傲(我相信岛上其他剧团的朋友大部分也有同样感觉)。不过,我们都没有玩到尽,所以戏剧只是成为我们某年某些月份的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不是我们长年以来的全部生活。

鸿鸿的文章〈亚维侬象征〉是讲述戏剧的盛会,每年整个7月,法国普罗旺斯的亚维侬,数以百计的剧团在100多个露天或室内剧场准备约500出戏,从近午到夜半轮流上映,吸引数以万计的观众与旅客前来观赏。这种嘉年华会似的热闹,相信是许多剧场人梦寐以求的盛况吧。

虽然岛上的戏剧观众不多,可是槟岛有许多剧团(包括活跃与冬眠的青艺、戏园子、Noise、造心厂、银河系、剃刀、北岛戏子等),依然不时推出戏剧演出。作为剧场人,演出时看见观众人数不多,偶尔会萌生斯人独憔悴的落寞,但是看见身旁朋友认真、热情的脸庞,却乐观地觉得情况还不坏。

后来主持人李耀祥询问鸿鸿是否可以给槟城的剧场人一些勉励的话,他却幽默地回答,整个晚上的交流已经是在彼此鼓励。他的回答赢得一片掌声,因为剧场人已经有鼓励与分享的体会了。

(2008年7月10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