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城西餐情意结

(因为有了《槟城西餐情意结》,才有后来的《槟城西餐故事》。

《槟城西餐情意结》是记录在我的少年时代,西餐在我轻狂的日子里,留下点点滴滴的快乐记忆,仿佛踏雪疾走……

那是一段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其中一项年少情意结。)


2002519《闲语录》)

前阵子,我和在森美兰汝来(Nilai)念书的同学通电话,她提起那里的面食还是“不长进”,还是异常难吃。她的抱怨让我回想起在加影(Kajang)及汝来念书的日子,数落当地食物难吃常常成为我与太太之间的生活情趣。

我还记得当时2000年左右)吉隆坡掀起一阵西餐热潮,西餐扒屋、西餐扒座(其实布置比咖啡店像样一点而已)到处可见,连报纸的地方版也不时刊登类似的“新张营业大赠送”广告。当时我和我的年轻同学倒是浩浩荡荡去了好几家品尝,有时是庆祝生日、有时是欢庆考试结束。

虽然我的年轻同学们似乎都非常享受羊扒、牛扒、沙拉、薯条、面包,可是我和太太总觉得味道普通,有些甚至难吃。不过与我的年轻同学一起享用西餐的情景,倒是让我勾起中学时代与同学一起享用西餐的美好回忆。

我与太太在中学时代都有相似的美好西餐回忆,也许那个年代(上个世纪70中至80年代初)槟岛的青少年都曾经经历类似的中学生生活吧。

那个年代,用刀叉吃西餐对中学生而言是奢侈享受。因为当时只有西餐馆提供类似的餐点,不像现在咖啡店及小贩中心都售卖西餐。吃西餐的原因往往就是庆祝朋友生日或者考试结束(想不到20年后还是同样的理由),所以当年一大班同学约好一起吃西餐是一件隆重的事。

那个年代,槟岛市区有几家著名西餐馆,Eden, Junior, Green Bowl, Villa Roma, Tip Top, Top Top等是我们常去的,现在好像只有Eden尚存在。

那个年代,肯德基和麦当劳尚未出现,要吃炸鸡、汉堡包、薯条、冰淇淋也得去西餐馆,而西餐馆的精致布置与浪漫气氛,和美式快餐店的鲜艳色彩布置、热门音乐气氛相比,是大大不同的。

我总觉得在西餐馆享用餐点的过程,犹如一位小男生开始学习如何走入正式的社交活动,他们先从学习降低讲话声量开始,接着学习用英语点菜、学习如何使用摆在前面的“十八种兵器”、学习讲与听笑话时不可放肆大笑、学习向侍者说谢谢、学习餐桌上的礼仪……学习如何做一位绅士。

除了与整班同学一起吃西餐之外,当然还有其他吃西餐的原因。例如邀请一位谈的来、长的不错的异性朋友一起去吃西餐。在烛光灯影摇曳下、轻柔抒情音乐播放着,呵……有谁能够忘记生命中第一位一起在西餐馆享用西餐的脸庞呢?

大约20年前开始,槟岛就有小贩陆陆续续售卖西餐,而肯德基和麦当劳尚接踵而来,上面提到的西餐馆几乎都不存在了,西餐的“身份”也逐渐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了。

我的年轻同学曾经随我回槟城度假几次,可是每次都没有机会享用槟城的西餐,他们一直以为槟城的小吃最美味,等到他们品尝这里的西餐之后,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西餐也有“不长进”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