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过后的省察

2008年北京奥运已经落下帷幕接近3个星期了。关于北京奥运的报道,除了在中国荣获51金牌之外,奥运开幕与闭幕的盛大表演也是许多报道与评论津津乐道的课题。

海外华人对于北京奥运的成功举行,有一种难于形容的荣耀与欣慰,这种民族情怀的深厚,以年长一代最为浓烈,不过随着年龄的递减,有关情怀也随着降低。一场林丹对垒李宗伟的羽球决赛,对于两位选手的支持度,就可以显露几代华人不同的情怀。对于年轻华人来说,中华文化与中国是两个可以区分的文化与国家的不同概念,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北京奥运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对外盛事,因此中国政府耗资430亿美元(1462亿令吉)主办奥运,这笔庞大资金是前5届奥运会的投资总数。为了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或许只是北京),或者让全世界看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地位,430亿美金是必须花费的代价。

凤凰卫视《新闻骇客》赵少康在北京奥运遇见一位外国女义工,她说当了7次的奥运义工,没看过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拼命办奥运的。在他的部落格里,他也说了一个北京人自己调侃奥运的顺口溜:“有这么多钱的国家,没有这么多人;有这么多人的国家,没有这么多钱;有这么多钱又有这么多人的国家,没有这么多听话的人。”

奥运的绚丽壮观开幕闭幕演出,让许多海外华人惊叹,纷纷以赞赏的眼光视之。其实这类华丽炫耀、啧啧称奇的壮观表演的背后,显露的意识与心态就是“有这么多听话的人”。

香港评论员林沛理一针见血指出,只有在政治体制上权利高度集中,在社会价值上重视官僚权威、纪律与服从,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威权主义国家,才善于制造这种“人肉奇观”的大场面。

虽然中国政府极力强调北京奥运开幕闭幕是以天人合一、和谐社会为主题,但是这种说法只是披上一层外衣而已,表演内涵上依旧是“集体主义美学”的极致表现,而林妙可和杨沛宜以及脚印烟花的“特别安排”就是类似思维的“延伸产物”。

无独有偶,最近北韩动用逾万人表演庞大场面的“阿里郎庆典”(据说表演人数比北京奥运有过之无不及),这种强调集体意志的阅兵式演出,让许多前往观看的旅客,见识了北韩政府操控与动员人民的超级能力。

已经有一些评论认为,这种“集体主义美学”的思维模式,对于中国在未来的文化与软实力的发展方面,是一种隐忧。因为文化应该是展现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而不是强调集体、单一、极端、大气的表现。

北京奥运闭幕的“伦敦8分钟”,对于刚刚看完闭幕式的观众来说,显得非常单调、朴实,不过它展现的特点是多元化。像“伦敦8分钟”的表演者一样,伦敦是一个让不同种族、肤色、年龄的人,共同施展个人的不同才华的城市。

因为奥运,北京面貌一新,可是北京只是中国的其中一个大城市而已。奥运期间,北京人展现的文明程度,不可能代表中国人的整体文明水平,就像赢得51奥运金牌不表示已经是体育强国一样,因此中国还要多多加油。

(2008年9月18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