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華社的噪音?

日前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表示,政府将派国小老师前往华小“取经”,因为小六检定考试,华小的成绩优异。我国历史学者邱家金却不认同,他批评华小“倾向”培育“抄袭”人才(后来他澄清他不是说“只”培育“抄袭”人才),令大部分华校生都是读死书、缺乏创意和竞争力。

结果他的言论一出炉,马上引来华社铺天盖地的各种批评、声讨、讽刺、挑战等的文告、新闻、访谈和文章。这种造成华社、华团、华基政党一致“枪口对外”的舆论围剿情况,算是近年来罕见的。

说句公道话,翻看这些文章或文告,可以发现无理谩骂、道德谴责、嘲讽讥笑、无限上纲至民族大义,甚至人身攻击等的内容占了极大多数(皆与教育无多大关系),随手摘来就有:“不是毕业于华文教育体系,不了解华小的教学情况”、“无法接受他发表伤害民心的做法”、“中国的汪精卫”、“尊重和捍卫华裔族群权益是每个华人的天职”等,连刚刚擦干眼泪的马青团长魏家祥也下战书要向邱家金辩论有关课题(可是摆脱不了算计政治资本的意图)

在众多的批评文章当中,只有非常少数几篇反思邱家金教授的批评,较认真地看待华小教育面对的各种教育理念问题。虽然华小教育不至于只培育读死书的学生,可是也绝不能说它有培育大量创意人才的能耐。

我不认同邱家金教授之前推崇的单元教育,也不认为华小教育只培育无创意人才(更不认为华小教育是最优秀的),可是我还是要留一个言论空间给他,毕竟在一个民主社会,他拥有发表类似言论的自由,更何况他的单元教育是有一定的学术基础与事实证明(可是不一定合时宜)

从围剿邱家金教授的盛况来看,华社显然不太能够容忍一切异于主流/背道而驰的言论与声音。

邱家金教授推崇的单元教育体系,典型的成功例子是美国。美国以人权、民主、自由、平等价值观,融化各种不同种族、文化、语言,并且能够吸引全球一流人才来共同创造美国梦。

当然,多元教育体系也有成功的例子,许多北欧及欧洲国家的人民都是多语人才。多元教育体系让这些国家的人民学会认识、欣赏、容忍不同种族、文化、语言、宗教、习俗等,因此欧盟能够成立,绝对不是偶然的事。

华社应该积极向政府或者教育部进言有关多元教育的优势,更需要向马来社群转达类似的讯息。或许身为教育部副部长的魏家祥应该积极安排《马来西亚前锋报》作专访,向马来社会畅谈多元教育的好处,这比起与浪费口水与邱家金教授辩论,实际得多了。

其实我们也不需要因为副首相的“取经”论,而感到飘飘然或者过度自我膨胀。我们应该清楚,华小教育是填鸭式教育的典型例子(也是典型扼杀创意的教学方式),而类似的教育方法,在中国、台湾、香港等相当盛行,主要原因是社会、学校与家长过于注重考试与分数。

目前全世界最推崇的是芬兰实行的教育理念与方法,每年前往考察的各国教育官员与教师络绎不绝。我不知道,到底有几位教育官员曾经到那里考察,也不知道华社有多少人清楚芬兰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像邱家金教授被华社群起舆论攻击的事件,也不是没有前例。1987年马大的陈志明博士在其论文中指出,在马来西亚创办独立大学是不实际的,结果华社的批评排山倒海而来,令他无从抵挡。

1992年时任马大中文系讲师的何国忠曾经写道:“他的看法我不一定同意,但我深信他是有感而发的,而且是建立在极为认真的学术基础上。而,整个事情的进展,已经变成对人不对事了。这种凌厉的“道德”谴责,忽略民主社会应有的容忍态度,可说已是民主的异化。”

22年后,何国忠已当上高教部副部长,我国政治生态也大大改变,国阵与民联互相制衡,民主意识已日益提升,可是华社依然不太能够容忍所谓的噪音。

(2009年12月4日)

延伸閲讀:

原文刊登于光華日報“島城啓示錄”

馮雁兒:《邱家金之論可笑》

植建成:《誰不認識潘健成?》

范曉琪:《評論別太武斷》

林明華:《在惡評中反思》

陳愛梅:《請尊重歷史系華校研究生》

李耀祥:《他是臭男人乎?》(刊登于星洲日報大北馬)


没有评论: